东北网3月5日讯(实习生 赵博言 记者 李博)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哈尔滨市有这样一位“雷锋”,他坚持从事公益事业三十二年,先后照顾帮助了36位孤寡老人,被老人们亲切的称为“咱的儿”。他积极参与捐资助学、绿化环保、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他叫王玉林,是哈尔滨物业供热集团南岗第三分公司的档案员。
王玉林照顾孤寡老人。
他是36位无助老人的“亲儿子”
1982年,王玉林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下乡返城回来。同住在一个大院的邻居夫妇,70多岁体弱多病,唯一的儿子在外地工作,生活艰难。看着老人一步一挪往家搬煤气罐,王玉林主动承担下老人家里买粮、换煤气等重体力活,就这样一直坚持了八年,直到老人辞世。
58岁的吴杏谭老人,独居在巴陵街的一个地下室,双目失明,生活不便。王玉林得知后,主动上门为老人家买煤、劈柴、擦窗、倒泔水、做家务。天气好的时候,带着老人出门散步、谈心;天气不好时,就在家中陪老人聊天、读报纸。如今吴杏谭不再消沉绝望,生活充满了阳光。
家住通达小区5号楼的刘清泉老两口是脑血栓后遗症患者。十年前的一天,刘大爷出门散步时,不小心掉进了开盖的马葫芦里,当时围观的人很多,可没有人敢出手相救。王玉林骑车经过,不顾一切地把体重90多公斤的老人拽了上来。从那以后,刘大爷和老伴成了王玉林义务照顾的“爹”和“娘”。每到冬天下雪,王玉林都用铁锹把老人家楼洞口的冰刨干净,亲朋聚会时挨着眼神不好的刘大爷,给他倒酒夹菜。十年光景,从两位老人的眼睛里看到了幸福,王玉林也感到了快乐。
“尽管很多人叫我‘傻帽’,但我仍然要一直做下去”
爱人者,人恒爱之。王玉林在奉献爱心的路上不断前行,同时也感染了身边很多人。
1985年3月5日,全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王玉林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哈尔滨成立。至今,这支团队的“旗下”已拥有志愿者4000多人。
“有人问我,什么是志愿者,志愿精神又是什么?”王玉林说,志愿者就是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开展力所能及的、长期服务活动的人。
回顾自己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经历,王玉林深有感触地说:“我仅仅是将所想付诸行动,所为回报社会,所得铭刻于心,尽管很多人叫我‘傻帽’,但我仍然坚定信念要一直做下去”。
“走雷锋的路,让人间充满爱”
三十多个年头,弹指一挥间。在给老人们当“儿子”的三十多年里,王玉林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走进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雷锋日记中脍炙人口的话,时刻回荡在王玉林的心中。
王玉林说,我一定要坚持走雷锋的路,带出千千万万个雷锋式的志愿者,春风化雨,让人间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