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6日讯 谭志娟,这位来自我省农业推广领域的人大代表已是连续三届当选,而她的一份建议也已两次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
这份题为《关于请求国家对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发展给予支持》的建议,之所以再度提交,是因为她觉得我国的大豆产业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在讷河市做农业推广技术员的30年里,每每望见一片片大豆绵延的景象,谭志娟心里充满欣喜。她告诉记者,作为“肥茬儿”的大豆,可以成为调整种植业轮作的一种作物,涵养着我们生活的这片黑土地。而现在,种植大豆俨然已经在农民眼中变成了“鸡肋”。
就在2005年左右,大豆产业危机四伏的情况初露端倪,在一次全国“两会”我省代表团的发言会上,她曾大胆预测大豆产业的衰弱。但令她没想到的是时间这么快,情况这样严峻。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谭志娟说,作为中国“大豆之乡”的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已从2005年的6323万亩下降到3644万亩,八年间减少了近一半,目前仍呈下降趋势。“而与这个现象截然相反的却是我国进口大豆不断创新高的数量。”
参会前,谭志娟和农民聊天时还问他们,还要不要种大豆,听到斩钉截铁的回答是“不种,不赚钱,我们不种。”面对失去种植意愿的农民,谭志娟似乎什么劝慰的话也说不出来。
怎么才能让黑龙江省从大豆面积下滑的困境中走出来?让种大豆的农民受益有所增加?让加工油脂的企业有利益可赚?这些问题,几年来始终在她脑子里一遍遍闪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2014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
谭志娟说,在种植保护区建立价格补偿机制,对加工企业实施价格动态补贴,这样方能调动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可有效稳定大豆种植面积,遏制大豆产业继续萎缩。
谭志娟呼吁,国家应在黑龙江省建立寒地非转基因大豆种植保护区和非转基因大豆加工保护区,禁止转基因大豆进入我省种植和加工领域;实施转基因大豆、豆油、豆粕等产品的强制标识制度并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对大豆产业的宏观调控,控制大豆进口数量和节奏,并对大豆种植和加工等环节实行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