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龙江省新政催热社工 评“技术职称”兑现相应薪酬
2014-03-07 14:37:25 来源:生活报  作者:张立 于海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3月7日讯 他们的工作是专门帮人排忧解难,他们的职业是为社会和市民提供爱心服务,但他们不是志愿者,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有薪酬,以后也将有中高级职称,他们就是“社会工作者”。日前,我省《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实施意见》对外公布,开启了我省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也催热了社工这一行业。

  哈市首个职业社工罗美侠正在为居民提供服务。

  社工是一种职业

  需有从业资格

  省民政厅社工处处长袁绍志告诉记者,社工严格来说跟律师、医生一样,是一种职业,拿工资,而义工则是无偿地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等,不拿工资。社工同其他行业一样,需要有从业资格,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义工则不需要有专业资格的限制,只要是自愿的助人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义工。

  据悉,随着我省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这一政策的首次推出,今后社工将成为正式岗位纳入我省职业范畴。据介绍,政府购买以前,我省社工通常是由一些部门组织志愿者,作为公益去开展。但政府实施购买服务后,社工承接政府的一些服务,将形成完善的职业体系,吸引更多的社工人才。

  据介绍,结合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举措,我省计划制定了社工岗位设置指导意见,近期将出台下发。其中,根据实际需求,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15个服务领域设置了专门的社工岗位。

  未来前景咋样?

  社工需求

  将成倍增长

  我省推行社工新政,未来对社工的需求将凸显。袁绍志告诉记者,其实社会工作者职业涉及的面极其广泛。而在我省,有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十分缺乏。目前我省社工缺口大,实际需求岗位3万个左右,但持证的专业社工师只有2363人,真正从事社工工作的才1000人,其中80%是社区工作人员。随着新政策的推行,社工需求将会翻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培养社工人才,我省已经制定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到2020年,我省将力争培养十万名初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逐步建立社会工作专科、本科成人教育和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建立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能力评估制度,对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人员定期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定期进行从业能力鉴定评估;从现在起,每年要培训1000名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人员。到2015年,对现有社会工作服务人员进行累计不低于480小时的专业教育和培训,使其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同时,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岗位力度,力争到2020年全省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数量达千家,到2020年基本实现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全覆盖。

  以后待遇咋样?

  评“技术职称”兑现相应薪酬

  设置社工岗位,培养社工人才……我省一系列社工产业配套发展的新政策,将把社工真实地带到我们身边。“未来社工这一职业,一定是既有意义,又受尊重的职业。”袁绍志说。

  据悉,我省计划将社工专业纳入专业技术职称序列(见右侧),并兑现相应新酬待遇。

  高级社工专业技术岗位:高级社工专业技术岗位名称、等级等暂缺,待国家有关部门关于高级社工师评价具体办法出台后,另行补充规定。

  中级社工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八级社工师、九级社工师、十级社工师,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八级、九级、十级岗位数量之间的比例为3∶4∶3。

  初级社工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十一级助理社工师、十二级助理社工师,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十一级、十二级岗位数量之间的比例为5∶5。

  社会工作员岗位: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怎样才能入职?

  持证上岗设立准入制

  伴着引入社工机制,社工职业化道路也开始铺垫中。据悉,我省已制定了《民办社工机构和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社工管理办法》,将设立社工岗位准入制度,以社工专业或职业水平证书为条件,对新招聘社工岗位人员一律实行持证上岗;对于不符合条件,且已在岗的实际社会工作者,促其考取职业水平证书。

  此外,我省已经制定社工发展规划,将出台鼓励相关行业部门、社区工作者参加社工资格考试的相关政策,利用福彩公益金或财政资金“以奖代补”地支持教育培训机构搞好全省社工资格考前培训,推动我省资质社工数量的快速增长。同时,出台《社会工作员职业水平评价及管理办法》,形成社工员、助理社工师、社工师三级社工人才梯队,缓解资质社工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力争用3-5年时间,在全省形成以专业社工为骨干、以基层民政工作者和社会公益服务类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核心,以其他工作领域从业人员为外围的“大社工”格局。

责任编辑: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