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年轻居民占到8成 哈尔滨东南望好大一片“青年城”
2014-03-13 09:13:15 来源:生活报  作者:李国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3月13日讯 城中心,喧闹,物价高,房价高。因为还在奋斗,一群囊中羞涩的年轻人不约而同选中了冰城东南角这片居所,从而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朋友圈似的生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他们喜欢“努力工作,尽情玩”,曾经有些荒凉的城东角,因为有这群年轻人的到来,让立汇美罗湾、东方玫瑰园、格兰云天构成的“青年城”变得热闹非凡,年轻人更有活力,老年人更加年轻化。“青年城”里的人常说“在自己喜欢的地方生活才是最好的。”这里便是他们的“城中”。  

  晚上9点,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刘哲(化名)和妻子小静依偎在一起,刘哲拿起自己的手机,打开相册,翻出两张6年前的照片,其中一张是被推土机碾压过的荒地。

  6年前的刘哲和小静就站在这片推土机刚刚碾压过的土地上,猜测未来哪里是路,哪里是自家楼的位置。当楼体框架刚浇筑完成,他们又爬到自己所在楼层,面对一根根柱子猜测家在哪个位置上,能看多远。现在,当时的拓荒景象已经远去,由他生活的立汇美罗湾和周边的东方玫瑰园、格兰云天构成的“青年城”,有八成以上的年轻人居住,这里早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尚能承受的房价

  让他们从这里融入城市

  2005年,老家在外地的刘哲从哈尔滨的一所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和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却是自己喜欢的单位,然后认识了小静,刘哲决定买房子让他们两人能留在哈尔滨。

  2008年在市区里想找个均价在2000元左右的楼盘,只能在平房、老动力这些已经快出城的边缘区寻找。

  当时还在长江路上班的刘哲开始找房,在同事推荐下,他知道了在市郊东南角,距离23路始发站很近地方,有一个小区叫立汇美罗湾,又因为坐公交车大概半个小时就能到单位,期房价格比附近新楼盘价格低很多,他和女友决定用未来的工资付月供,攒下的工资用来装修。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抬头常看见“红囍”

  就这样经常往来于工地近一年,2010年六月份,刘哲开始入户装修。也是从那时开始,他发现周围年轻人多。当时,为了学习装修,刘哲经常会到邻居家取经,推开门后,发现邻居年龄都和自己差不多,几句话就能熟悉起来。后来刘哲发现,周围楼里的住户也都和自己年纪相仿,都是30岁左右。

  刘哲说,过完年,外出时在小区院子里单元门上经常会看见囍字,每个周末院子里地上下水井盖都会准时被红纸盖住。

  再过一个冬天后,如果是中午都是老年人推着婴儿车出来,若是周末则是一对年轻夫妻推着一个婴儿车出来。现在婴儿车不多见了,变成了老人或者父母领着一个刚刚会走路的孩子。“大家像商量好一样,结婚、生子,人生大事的顺序基本一致。”

  这里到底有多少年轻人?这件事情香坊公安分局军民街派出所户籍警汪淼知道。从2008年立汇美罗湾开始入住到目前,这个区域内落户35岁以下年轻人已经超过13000人,而所里户籍总居民才有19000多人。汪淼说“这还能完全反映出年轻人多,因为几个小区房产证还没全部办理完,不然年轻人占落户比例还会更多。保守估计辖区内25岁至35岁之间人口比例能够占到80%以上。这些年轻人都集中在立汇美罗湾一、二、三、四期,东方玫瑰园一、二期,格兰云天一二期中。”

  私家车多是运动款

  居家日子过的挺简便

  13000多名年轻人生活在一起,让刘哲体会出了很多不同。

  刘哲说,他们小区车特别多,虽然有地下车库,但晚上下班后,路两边很少能找到车位。车很少能见到稳重的黑色,多数都是白色、红色、黄色,样式多数都是新款,更加偏运动风格。

  晚上已经八九点钟了,邻居家里电视声音还是很大,能够听到里面传来娱乐节目的声音。下半夜一两点钟,走在小区院里,还能看到很多居民家中亮着灯。

  刚开始因为不太熟悉,很多年轻人都不太爱打招呼。但在电梯里经常点头慢慢认识了,发现有很多共同话题,有很多共同经历。才知道原来他们和自己差不多,都是不善于交流又渴望沟通。

  另外,回到家以后,很少能闻到房间里有谁家做饭时,从排烟罩透过来的油烟味。刘哲也和周围邻居打听过,发现大家平时菜谱都很类似,不是白水煮面条就是清水煮饺子,煎、炒、烹、炸这种复杂菜很少有人会做。

  因此,这片区域中,饭店特别多,刘哲说,都是迎合年轻人口味,烧烤、炒菜、火锅、清真、快餐,只要你想吃,楼下都会有。

  饭点延后一小时

  他们还在回家的路上

  每天下午四点多,在刘哲正在上班时候,也是其他城区都开始进入饭口时,立汇美罗湾门前,军民街一家平民菜馆37岁的郭海涛却总是还在电脑前紧张地玩着《红警三》,每到这时,后厨经常都会喊什么时候备菜,他的回答总是固定的那一句“再等半小时吧”。

  这里是郭海涛第三个饭店了,刚到军民街时的第一周,每天下午2点他就开始招呼伙计开始准备晚上的饭口,可到了晚上5点钟,好的时候有几个顾客,有时都没人。最开始几天他着急牙都肿了,渐渐他发现,这里饭口时间和其他城区不一样,他发现年轻人都要6点左右才回家。

  郭海涛说,在这里和其他还有不同的地方,来吃饭多数都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一桌十个人要等到年节才常见。客人来一次最多点两三个菜,锅包肉、鱼香肉丝、酸菜粉、地三鲜这几种家常菜最受欢迎。生意最忙的时候是周末,都是小区里点餐的,从早上9点一直忙到晚上7点。郭海涛觉得,每个周末不卖出60份外卖,都属于没赚到钱。

  六年时间里,这里饭店由最开始两家已经增加到100家左右,附近还有打算开饭店的门市房在装修。

  幼儿园比超市还多

  “新二代”齐刷刷成长

  刘哲对门邻居没有开饭店,开了一个幼儿园,就在楼下,因为邻居觉得这个商机太好了,不能错过。军民街派出所管辖这片东南角,最近三年出生的新生儿接近3000人。军民街派出所户籍警汪淼说,新生人口申报刚有下降趋势。

  和刘哲所住单元楼对面,有一对刚刚三十岁的夫妻孙静和丈夫刘磊,三个多月前,曾经头疼过一段时间,主要是因为小区里幼儿园太多了,不知道送哪家好。刘磊说,刚在小区入住时知道有一个大型幼儿园,最开始也是两人首选。后来小区里幼儿园越来越多,有主打音乐方面的、有主打双语的、有主打早教的,几个小区里中小幼儿园有30多家,有的一个单元楼两侧都是幼儿园,密度比小区里超市还高。选择了两个月,最后决定把萌萌送到楼下,因为上下班接送方便,而且都是附近两三栋楼孩子,她们从出生开始就都在一起。“有几个孩子关系比父母还亲,要是什么事忘了一个,女儿立刻就不乐意。”

  孙静说,除了幼儿园多,母婴店数量也不少,买奶粉、尿不湿、爽身粉,这类母婴用品,在楼下步行四五分钟基本能够买到。而且院子里还有两家专业儿童游泳室,几家儿童摄影店,除了不能给孩子看病外,这里提供的儿童服务不比儿童医院周边差什么。

  一切都会实现的

  他们一直在给生活圈充电

  与刘哲相隔一条军民街,住在“五八村”今年60多岁的赵厚勇说,现在是老龄社会了,好多小区平日里只见老年人的身影,而立汇美罗湾的小广场,则是孩子们的天下。以前五八村算是郊区,这群年轻人来了以后,生活也变了。门口就有两三家大型超市,发廊、银行越开越多,夜市商品越来越丰富,公交线路也比前几年增加了,“想买点什么再也不用坐车走几站地了。”

  刘哲现在开始考虑孩子上学的事儿了,他和妻子也曾经商量过要不要搬到距离中心城区更近的地方。但是他和妻子发现,因为是和生活圈一起成长,心里现在反而有了更多不舍和期待。

  比起刚刚入住时,公交车线路已经由仅有23路,增加到目前4条,无论是去道里、南岗还是香坊,都有公交直达。

  曾经有8个月,附近修建进乡高架桥时,成为了上班族的梦魇,颠覆了所有人的节奏。比平时上班要早出门2小时,下班晚回家2小时。随着桥修好了,大家恢复到此前生活状态,就好像一对夫妻同甘苦共患难过,很快忘记了8个月痛苦经历,开始欣赏高架带来的便利和现代感。

  刘哲因为对这里注入很多感情,现在已经不再觉得这里比其他城区偏远。城市中心区不能只有一个,以前道里南岗是中心,但随后群力、哈西开始成为新中心。自己所在东南角现在也开始打造商圈,因此在自己喜欢地方生活是最好的,在这里,他更有存在感。

  青年城的故事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吕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