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14日讯 近日,当记者电话采访王玉梅和丈夫田洪武时,这两口人正从海南往克山县赶。他们的女儿何秀丽在海南上大学,夫妻俩去学校看了看,放心回来了。

图为田洪武(后排右五)和收养的孩子们及爱心人士在一起。
除了何秀丽,田洪武家里还有大大小小的孩子十几个,这些孩子姓氏不一,却有相同的命运——孤儿,这些孩子性格各异,却都深爱着自己共同的“爸爸”、“妈妈”:田洪武、王玉梅。这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家庭,这是一个最美最温馨的家。
苦命孩有了“爸妈”成了“宝”
田洪武和王玉梅以前是普通农民,夫妻创业之初,经历过各种艰难。当他们事业有了一定规模后,二人开始回报社会。2011年,田洪武在克山县创办了全省首个公办民助的洪武孤困儿童福利院。
在这群孩子中,21岁的何秀丽是大姐。2012年,她考入海南师范大学。今年过年,她回家帮助爸妈照顾弟妹,刚走20多天,可田洪武和王玉梅又开始惦记孩子了。田洪武说:“我儿子廉成豹考上合肥工业大学,他是男孩,就该历练,我们不用惦记,可女儿不行,女孩子到啥时都得多操点心,我和她妈必须去看看。”两个人颠簸了好几天,匆忙在女儿那儿住了三天,请女儿和女儿的好朋友吃了顿大餐。其他爸妈想到的、做到的,何秀丽的爸妈也都做到了,以至于何秀丽的朋友们丝毫看不出她是名孤儿。
秦强和秦园是一对苦命孩子。今年20岁的秦强,几年前母亲发生意外去世,父亲次年患上骨癌。那时,秦强辍学在家照顾父亲和妹妹。田洪武和王玉梅被秦强的孝行所感动,两次到家中看望这对兄妹,表示要照顾这两个孩子。父亲去世后,秦强领着妹妹漂泊到北京,田洪武和妻子四处寻找,数月后,终于在北京找到他们,并把他们带回了家。现在,秦强在克山县合作社学开车,妹妹秦园每天和双胞胎“弟弟”一起上幼儿园。
双胞胎隋吉成、隋吉龙这一对兄弟,来到孤儿院时刚两岁。当时,他们的父亲去世了,母亲丢下孩子跑了,只剩多病的爷爷奶奶照顾两个孩子。田洪武夫妻把孩子接到“家”,还给他们的爷爷奶奶找了打更的活计。这对双胞胎总爱生病,一个病,另一个也跟着凑热闹,让田洪武和王玉梅操碎了心,在医院点滴,需要打头皮针,夫妻俩一起搂着孩子,一抱就是一个多小时,两个孩子点完滴,夫妻俩的胳膊都木了。
三口之家合力撑“大家”
田洪武的儿子田宇,26岁,今年过年回家时,他冒着严寒,卖了一个月鞭炮。第一天,他赚了70元钱,花30多元给“家”里的“弟弟妹妹”买了巧克力。受父母的影响,田宇也有一颗博爱的心,把这些孤儿当成了亲人。
“干公益事业,没家人支持根本甭想。”田洪武说,自从2007年筹建孤儿院,王玉梅全力支持丈夫,一天没休息。如今,孤儿院有十几个孩子,还有12名工作人员和20多名爱心志愿者。王玉梅忙里忙外,采购、照顾孩子,她的目标就是当个好家长。
虽然已经尽力为他们做点什么,可田洪武和王玉梅还觉得不够,田洪武说:“我们克山县有4700多个留守儿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身边的爱心人士,一起照顾他们,一个不落。
爱心延伸到留守娃
给孤儿当爸妈,这还不够。2013年,田洪武与克山县妇联联系,又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为了这些孩子,夫妻俩咬着牙,买了一辆“考斯特”面包车。“再贵也得买新车,这是关系到孩子们安全出行。”田洪武说。
每到周末,夫妇俩就要开车把80多个留守儿童一一接来,有时带他们与父母视频聊天,有时领他们郊游,有时让他们与孤儿们一起游戏……留守儿童中,有的孩子从出生就几乎没见过爹娘,他们第一声“爸爸”,是喊向田洪武的;有的孩子心里恨父母,田洪武和王玉梅就跟他们聊天讲道理;有的女孩月经初潮,王玉梅就陪在身边照顾。
这是一个庞大的家庭,“爸爸”田洪武、“妈妈”王玉梅用爱的奉献为孤儿、留守儿童带来了幸福和欢乐,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