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稀罕事儿
搜 索
市民晒路灯老照片折射哈市发展变化
2014-03-17 09:57:36 来源:哈尔滨日报  作者:齐鸣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哈尔滨日报3月17日讯 同一地点、不同时间,18张不同年代的前后对比照片,展现了半个多世纪的路灯变化。抬头仰望,城市上空,纵横交错的电线电缆“蜘蛛网”消失了,当路灯从普通铁皮罩变成各种充满创意的时尚造型,市民们感叹城市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不禁发出感慨:“绿树,你们都去哪儿了?”

  一组路灯照片,显示城市上空的变化

  15日,网友“法拉利929_o1f ”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照片:“哈尔滨路灯篇,时间经历了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00年代,可能你从来没有留意过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但通过这组照片的对比你会看到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记者看到,在“法拉利”发布的9组照片中,每一组分成上下两张,都是哈尔滨标志性路段,上面那张分别摄于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和2000年,而下面那张则是同一地点最近拍摄的现状。反差之大,变化之多,让网友不禁感慨连连:

  “看看50年代的路灯,就是一个铁皮罩个灯泡。”

  “60年代,抬头仰望,遍布‘蜘蛛网’。”

  “70年代的路灯还是挂靠在电线杆上,根本没有专用的路灯杆。”

  “90年代的路灯造型很传统,几乎都是一个杆两头吊个路灯。”

  “半个多世纪,路灯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头上的‘蜘蛛网’消失了,路灯造型越来越国际化,小小路灯折射了城市的发展,变化实在太快了。”

   管理路灯的专业人士

   “图说”路灯之变

  昨天,记者联系上了网友“法拉利”,他叫陈刚,是市路灯管理处路灯控制系统管理工作人员。

  陈刚告诉记者,近日,他在整理资料时,翻出了旧档案中的几张老照片,对比现在,飞速的城市发展让他和同事不禁感慨万分。爱好摄影的他脑中闪现一个想法:找到照片中的地点,拍摄现在的模样,通过对比,让大家感受城市变化之大。

  “50年代的那张照片实在看不出是在哪里,我就选择了在江畔路拍摄的。60年代的那张地点是霁虹桥;70年代的那张是地段街;80年代的那张是中央大街;90年代的是哈药路、中山路、和平路。”陈刚利用三天时间,走遍过去老照片的地点,又是登楼,又是上桥,尽量还原老照片的角度。

  陈刚从专业的角度说,单从路灯来讲,60多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了。“过去路灯都是汞灯或白炽灯泡,还要靠人手动送电,那时还没有专用的路灯杆,只能挂靠在电线杆上,天空中也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电线。如今路灯都已经换成了高压钠灯或者LED路灯,实现了计算机控制,根据城市的经纬度、日出日落的时间来控制路灯的开关。并且路灯造型形态各异,像现在中央大街的路灯,是参考法国香榭丽舍大街的路灯设计的,具有欧式庭院风格。而地段街的路灯则参考了北京长安街的华灯。”

  陈刚介绍说,1986年,我市有路灯17190盏,灯杆2439基,路灯覆盖街路956条,供电线路总长869.7公里。到2013年,我市共有路灯99604盏,灯杆41964基,覆盖街路1414条,供电线路总长1946公里。很多数字已经翻了好几番。

   发现“树少了”

   拍路灯让绿化“躺枪”

  陈刚将对比照片发到了微博上,引来众多网友围观讨论,大家在感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从照片中发现了城市变化中的不足之处,很多网友提出,路灯越变越先进,城市越发展越快,但是树木却越来越少了!

  “道路拓宽了,中间的灌木隔离带没了,街两边的树木也变少了!绿树,你们都去哪儿了?”对此,网友们呼吁,城市发展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忽略了绿化的重要,希望子孙们的对比照片上,绿色会越来越多。“爱护树木,保护树木,建设绿色家园才能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