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全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学习于海河事迹心得
哈尔滨市阿城区双丰街道党工委书记 王海文
2013年11月6日,宝清县政协副主席兼县农业示范园区主任于海河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年仅51岁。看到于海河同志的有关报道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深切感受到,于海河同志是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优秀干部,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代表,特别是我们从事“三农”工作党员干部的学习榜样。我们应该学习他“爱”、“干”、“俭”、“廉”四种精神品格,践行宗旨,心系群众,勤奋务实,锐意进取,全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要学习他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一腔情怀,突出表现在一个“爱”字上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于海河爱党,爱工作,爱人民,爱宝清那片土地,更爱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农民乡亲们。他把农民当爹妈,“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就是农民出身,我懂他们”,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朴素的情怀,拉近了干部与农民之间的感情。“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他实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宁让身体透支,不误农民利益,拖着患有严重关节炎的病腿,历时8个月、行程5000多公里,为42家农户挽回因种植假种子造成的损失120多万元。他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驻村逐户了解农户诉求,每年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各类难题近百个;其中要付出多少心血,没人说得清。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很多事实表明,我们基层干部只有“以百姓心为心”,“忧民之忧”解民之忧,“急民之急”办民之急,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对待群众,群众才能信任你支持你拥护你,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干大事、创大业。2012年冬季农历小年即将到来之季,阿城区委书记王文力顶风雪、冒严寒到农家屋里询问玉米销售情况,带领相关部门干部亲自为农民解决卖粮难问题。2013年年初阿城区率先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服务三农奔小康”活动,为农业农村农民解决问题万余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要学习他务实进取、敢于担当的创业精神,突出表现在一个“干”字上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在他的身上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与韧劲,有“事事我曾抗争,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和胸怀,有“干就干出个样来”的责任与担当。他从事农业农村工作23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全部身心都用在了为农民群众谋发展上。共争取农业重要项目30余个,争取项目资金7.9亿元,扶持了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一手筹划建设了宝清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天的农村,虽说有纷起的新楼、通达的公路、红火的工厂、丰富的家电,但也有民心之忧、留守之痛、保障之缺,激荡着“谁来种地”、“怎么增收”、“如何养老”等呼声。解决这些问题和呼声的瓶颈是发展,是不断的创业,是执著的干事。为农民谋利益、走出土地困境、破除户籍藩篱、筑牢保障网底,让几亿农民、两亿多农民工、几千万留守儿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是我们工作在农村战线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顺势而为、迎难而上,以“钉钉子”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干事创业、奋发有为,唯有如此,才能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民的成绩。
三、要学习他艰苦朴素、严格自律的良好作风,突出表现在一个“俭”字上
鲁迅说过“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于海河的简朴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他一辈子对衣着没有奢求,干干净净,穿暖就好;他一辈子对粮食珍惜如金,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一辆旧摩托车,他一骑就是十年。一双皮鞋,他一穿就是七八年,到省里开会仍然穿着。即使出公差跑项目,他也坚持吃住简单,从不讲排场,尽量为组织减轻负担。“反浪费,倡节俭。”于海河同志做了最好的诠释。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作风。“成由节俭败由奢”,节俭应该成为机关单位的名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在反对“四风”、践行宗旨的前沿,在直接接触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主战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都体现和代表着我们党的作风和形象。因此,我们必须把心思精力用在改革发展上,把资金、资源花在刀刃上,用自己甘心过“紧日子”换来群众过上好日子。俭以养德,俭以励志,俭以为民,方能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四、要学习他公而忘私、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突出表现在一个“廉”字上
“心底无私天地宽”。他一心为公,办事认真,讲求原则,公正清廉。于海河在乡镇、农业局和农业园区任“一把手”的时间有11年,尤其是在任农业局局长和示范园区主任期间,每年由他经手审批的项目资金多以亿计,但从未利用职权为家人和亲属办过私事。妻子至今没有工作,两方的直系亲属也都没沾过他一点儿光。“常言说得好,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三餐。一个人的欲望不能太高。无欲则刚,就要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常守做人之德。做到干干净净来,清清白白去。人到无欲品自高。”这是于海河在自己QQ空间日志里的心灵写照。这也是我们每位共产党人应该信守的道德标准和纪律准绳。“四风”问题,贪污腐化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能否健康发展。我们党员干部,要以于海河为标杆,时刻警醒自己,时刻强化和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用良好的形象和作风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掌声。
群众是天,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是地,群众是我们生存的土壤和根基。群众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于海河把对群众的情感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他的事迹深深感染着我们,也给了我们诸多启示。最重要的一条是他身上那浓浓的群众情结,这种情结就是心系群众、情牵人民,就是把群众放在最高位置,就是为群众负责、为群众谋利、为群众工作。我们每个“三农”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应具备这种群众情结,有了这种情结,我们无论做任何群众工作、都会无往而不胜;有了这种情结,干部和群众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才能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人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