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志愿服务车与社会力量共建“绿色生命通道”
2014-03-18 10:49:21 来源: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爱心顺风车”义务送考使众多考生受益。

  哈尔滨日报3月18日讯 打开哈尔滨当地的交通广播,时不时会听到抢救病患的紧急插播——正在播出的节目被打断,一场牵动人心的生死营救随之展开。

  超越距离的电波进行信息的实时发布,古道热肠的出租车司机、私家车主积极参与救助,交通警察开辟出直通医院的畅通道路,医护人员则做好全力抢救的准备严阵以待……一条“绿色生命通道”在环环相扣的“爱心接力”中瞬间形成。

  爱如种子,一旦生根发芽,便凝聚起全社会向善的力量。从为生命垂危的长春产妇尹文娇长途送药,到以生死时速迎接“最美教师”张丽莉抵哈治疗,如今,冰城“爱心车”联合社会各部门开辟的“绿色生命通道”已成为一道恒久的风景。

  从爱心电波,到爱心的哥,再到爱心交警、爱心医院、爱心市民,一条由“爱心接力”链接而成的“绿色生命通道”成为冰城志愿服务的完美展示

  2013年12月31日15时40分许,一条紧急的实况插播在龙广交通台播出——通河县妇幼保健院一名重病新生男婴来哈急救,因不熟悉路况,亟须帮助。

  这名婴儿于当日12时许在通河县妇幼保健院出生,因肺部天生缺陷,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生命垂危。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患儿父亲李全民打车送孩子赴哈急救。

  一路上,婴儿两次出现窒息,李全民心急如焚。车行至哈同高速距离哈市约35公里时,因为司机对哈市市区路况不熟,便打电话向龙广交通台求助。

  电波载着救援信息刚刚播出,李全民就接到了北环出租车公司的哥胡彦的电话:“我马上到金家收费站,领你们去医大一院。”

  与此同时,监听龙广交通台的市交警支队指挥中心也得到了消息。值班交警马上通知沿途警力做好保障工作,并联系哈医大一院做好救治准备。

  16时10分,李全民一行进入市区,此时正值哈市交通晚高峰。警车和胡彦的出租车打着双闪为其领路,沿途交警一路为救援车队指挥放行,早已收听到这一信息的路上司机也纷纷让出快车道,密集的晚高峰车流中瞬间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

  仅15分钟,患儿就被送达哈医大一院。早已守候的医生马上对其进行了抢救。经查,患儿为先天性肺部发育不良,已严重窒息,如果再晚到几分钟,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第二天正是元旦,李全民通过媒体向哈尔滨人致谢:“在新一年的开始,我的儿子也获得了新生,我要向所有帮助过我的哈尔滨人说声‘谢谢’。”

  从爱心电波,到爱心的哥,再到爱心交警、爱心市民、爱心医院,一条由“爱心接力”链接而成的“绿色生命通道”成为冰城志愿服务的完美展示。

  如今,这条运作成熟的“绿色生命通道”,甚至为哈尔滨的志愿服务赢得了国际声誉。

  今年2月11日,西班牙游客露丝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游玩时不慎摔伤右腿,无法动弹。园区管理人员马上用游览车把她送到景区门口,守候在这里的大东出租汽车公司学雷锋志愿者王磊二话没说,不到半小时就把她送到了市第五医院。

  原来,从今年起,哈市出租车管理处在冰雪大世界门口设立了一支由94名四星级出租车驾驶员组成的学雷锋志愿服务车队。驾驶员们分成10组轮流到冰雪大世界门前值守,应对如游客受伤、走失等突发事件。

  不仅如此,市出租车管理处还同市第五医院签订了《医疗应急救助协议》,约定医院为志愿服务车队开通送治患者的“绿色通道”,紧急情况下做到先救治、后付费。

  “与医院签订救助协议标志着我市‘爱心车’志愿服务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市出租车管理处党委书记李靖说,“从去年底到今年初,仅服务冰雪大世界期间,我们的志愿服务车就运送受伤游客及寻找走失游客18次,帮助国内外游客20多人,垫付医药费1万多元。”

  伴随着电波,冰城“爱心车”架起越来越多的“救急桥”,也唤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感动,回荡在整座城市

  冰城“爱心车”肇始于2001年成立的“龙广爱心车队”,最初只有10多名参与者。如今,“龙广爱心车队”的核心队员已有300多名,辐射范围达到2万多人。

  而在哈尔滨,像“龙广爱心车队”这样的志愿服务车队现在已有10多支,主要由的士、公交司机和私家车主组成,日渐成长壮大为哈尔滨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

  与媒体的互动合作是冰城“爱心车”的一大特色。9年前,一场大雨促成了交广电波与“爱心车”的“联袂”共赢。

  2005年6月8日,是高考的第二天。清晨,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使哈尔滨市多条主要干道交通严重拥堵,众多考生和家长因无法及时赶到考点而焦急万分。危急中,一位司机将电话打进了省交通广播电台,建议“其他车辆停在路边,放‘考生车’优先通行”。正在直播的节目立刻通过电波向全市司机发出“为考生让行”的倡议。

  几分钟后,原本拥堵在全市多条主干街路、数以千计的公车、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纷纷就近停靠到马路边,为“考生车”让出了一条条“绿色通道”;不少司机还主动加入到义务运送考生的行列中。

  9年来,爱心送考已成为哈尔滨志愿服务的一道亮丽风景,仅龙广交通台发放的爱心送考标识总数就达20万个,受益学生近百万人次。

  伴随着电波,冰城“爱心车”架起越来越多的“救急桥”。

  2006年3月8日,长春产妇尹文娇凌晨剖腹产手术后出现大出血,命悬一线。唯一的救命方法就是找到一种叫做“人血纤维蛋白原”的药物。可当时长春市和吉林省都找不到这种药。

  消息传来,交通广播马上中断了正在进行的节目,向收音机前的听众进行求助。当晚,由4台出租车组成的爱心车队,护送着哈尔滨的送药车辆驶往长春,上演了一场牵动哈尔滨、长春两地的救援大行动。

  2012年5月13日凌晨,“最美教师”张丽莉由佳木斯市紧急转诊哈尔滨。从收音机里提前得知这一消息后,由出租车和私家车等200多辆“爱心车”组成的车队提前两小时就在收费站迎候。

  同一时刻,哈市交警支队指挥中心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指令太平、南岗交警大队形成勤务联动,从收费站到哈医大一院共10余公里路程,救援车队开过仅用时8分钟。张丽莉到医院后,直接乘手术电梯进入ICU病房,“生命通道”一路通畅。

  “2012年,以爱心车为载体,哈市各部门联动开辟绿色生命通道的救助事件共有18起,去年增至38起,今年到目前已有4起。”市交警支队指挥中心负责人吴玉明说,“这意味着‘爱心车’救助模式的日益成熟,志愿服务越来越深入人心。”

  哈尔滨志愿服务形成了志愿者、媒体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传导联动。共振,放大一座城市的爱与感动

  20公里,这是脑瘫患儿郑万鹏的家到医院的距离;

  700多天,这是三名爱心的哥义务接送的持续时间;

  7万多元,这是“爱心车”为郑家省下的打车费……

  故事始于两年前。当时,家境困难脑瘫患儿郑万鹏只有6岁,父亲郑新宇每天都要带他去道外区省海员总医院做康复训练。医院距郑家居住的香坊区锅炉厂家属宿舍有近20公里,每次去医院都要倒两次车、花上两个多小时。

  2012年正月初二一早,雪下得很大,郑新宇出门晚了,看时间来不及了,便拦了辆出租车。聊天中,龙江旅游公司的哥金彦伟了解到郑新宇家生活困难。到医院后,他翻过计价器说:“不用给钱了,以后我天天都来接送孩子去做治疗。”

  郑新宇当时把这句话当做了玩笑,说声谢谢下了车。第二天一早,他下楼后惊呆了,门前停着的正是金彦伟的车。一瞬间,郑新宇感动得泪流满面。

  金彦伟的义举也感染了身边人,有时,他送客人来不及接小万鹏,他的两名同事李宏伟、孙国会帮忙接送。每天两次,风雨无阻,一直持续到现在。

  金彦伟是龙江旅游公司雷锋车队队长,在他的倡导下,车队与省海员总医院签署了志愿服务协议,为在该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百余名老人、儿童提供接送服务。

  在冰城“爱心车”的影响下,志愿服务的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甚至就连许多私家车主也被濡染,纷纷加入。

  “我愿意把绿丝带系在倒车镜上,如果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如果你正在寒风里等车,如果我的车刚好顺路,我愿意免费搭你一段,我做不了太多,但愿意把这一程温暖送给你。驾驶员亲们,愿意加入进来吗?”

  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就有数百位冰城“爱心车友”加入到“爱心顺风车”的队伍中来。系上绿丝带的“爱心顺风车”让在寒冷天气中“出行难”的市民备感温暖,也成为一道冰城特有的温馨街景。

  “无论是‘绿色生命通道’还是‘爱心顺风车’,这些志愿服务品牌的出现体现了哈尔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市文明办主任吴国恩说,“目前,哈尔滨志愿服务形成了志愿者、媒体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传导联动。志愿服务在传导联动的共振中成长壮大,也放大着这座城市的爱和感动。”

责任编辑:张广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