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搜 索
靠耳朵“强记”的鄂伦春族“双枪女侠”抗日故事
2014-03-18 14:47:48 来源:新晚报  作者:董艳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查阅资料的刘德娜。

  新晚报3月18日讯 日前,在省档案馆,记者见到了正在查资料的刘德娜,她正在为《鄂伦春双枪女侠——关丽华》的出版做最后的准备。十几年前,她和弟弟妹妹已为母亲出版了《鄂伦春人——赵凤兰回忆录》。

  懵懂女童“强记”

  口述的历史

  刘德娜说,自己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为啥呢?别的孩子可以自由地出去玩,而她自记事起,就要听母亲和姥姥讲故事,而且必须老老实实地记住,不能分心,稍一溜号就要挨打。

  她们的故事,就是和英雄们在一起抗日的那些事儿。

  她们那一代鄂伦春人不会写字,只能通过口述这种方式,一代一代地传递历史,而刘德娜正是新的传人。

  1979年,姥姥和母亲相继去世。刘德娜还记得,母亲最后的话是:“别忘了写书……”从此她和弟弟、妹妹开始筹备,用文字让历史永存于世。

  通过多年查阅各种档案、资料,采访专家、证人,刘德娜重新认识了亲人们:父亲刘俊生、母亲赵凤兰,在日伪时期曾在中共北满省委书记金策的直接领导下当过交通员,代号为“麒麟人”、“索利人”。姥姥关丽华是一位老交通员,因擅使双枪,被誉为“双枪女侠”。

  姥姥与赵尚志

  为抗日结拜成姐弟

  日前,赵尚志的外甥李龙老人感慨地告诉记者,刘德娜的精神让他敬佩,她是“活着”的历史,这些珍贵历史需要有人去挽救。

  今年是赵尚志头骨发现10周年,李龙将出版一部纪念文集,其中便收录了关丽华与赵尚志结拜的一篇文章。

  1936年11月份的一天中午,家住铁力县桃山套子里的鄂伦春族的关丽华接来了从山上下来的五六个客人,其中有一个是抗联三军赵尚志司令。

  赵尚志首先向关丽华说:“上次我们的战士违犯了群众纪律,损害了鄂伦春族的利益,我向你们道歉并赔款。”

  为了团结更多的鄂伦春族人民,化解过去的矛盾,共同抗日,尊重鄂伦春人的习惯,他提出与关丽华结拜为姐弟。关丽华很激动,双方跪在地上,共同宣誓:“我们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愿同生死、共患难、不投降、不叛变、不出卖兄弟,为了抗日救国,结拜为姐弟……”

  地下残木桩定位

  杨靖宇被劫地

  姥姥的故事中,有一段勇救杨靖宇将军的情节。为了进一步找到佐证,刘德娜按姥姥的讲述,实地查看地形。

  在巴彦县山后乡,当年有一个“杨山东子铁匠炉”,还有曾倒挂杨靖宇的马掌桩子。在当地老年人的帮助下,刘德娜来到“杨山东铁匠炉”附近,七十多年过去了,铁匠炉没了,马掌桩子地上面的部分也荡然无存。

  赶巧,一位姓张的村民在趟地时,犁铧碰到了一个槐木残根。经认定,这就是当年马掌桩子的残根!

  原来,1933年5月2日,时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政委的杨靖宇接到中共满洲省委的通知,要他于5月15日去哈尔滨开省委扩大会议。杨靖宇便启程到达方正、依兰两县交界处时,省委派来于天放迎接他,同来的还有关丽华等人。5月16日他们到达巴彦县姜殿财屯,遇到自卫团丁的盘查,于天放等人是东北口音,没引起团丁们的怀疑,而杨靖宇被团丁一顿毒打后,倒挂在马掌桩上。

  被释放的于天放又飞马追上已经走出好几里远的关丽华等善于骑射的鄂伦春人,赶回来营救杨靖宇。团丁们四散奔逃。杨靖宇得救后被护送到木兰养伤。5月25日晚,他安全到达哈尔滨。

  一位党史研究专家说,这件鲜为人知的历史,让杨靖宇将军在东北大地的战斗轨迹变得更完整。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