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2月26日讯 平安是金、平安是福。近日,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提供的民调数据显示,2013年,我省公众安全感为95.36%,连续5年上升,连续4年位居全国前5位。2013年,全省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14.4%,八类严重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8.3%,受理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3.1%,全年命案发案同比下降8.69%,“平安龙江”编织起社会稳定“安全网” 。
“网格化”管理全覆盖
这阵子,家住柴河林业局的王丽惊讶地发现:自己所在社区工作人员李大姐基本每天都会出现在自己的视线里,为小区里的大事小情忙前忙后。“以前家里有事,要自己跑到社区去办,但现在不用了,有事直接和她联系就行了! ”王丽说。
王丽可能不知道,柴河林业局已经在全区推广网格化管理。李大姐的身份不仅仅是社区工作人员,还是网格责任人。据介绍,柴河林业局在社区采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谊”服务管理体系,深化建设“网组片”服务管理体系,缩小服务单元,认真总结示范社区、小区、居民委、楼道、平房区组的经验做法,努力做到让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让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
近年来,我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天网、地格等无缝隙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化管理模式,对每个网格都定格、定点、定人、定责。目前,全省建成各类监控点54.5万个,各级报警监控中心完成率为92.8%,治安卡口完成率100%,实现重点部位联网率达到85.4%。
借助“五种外力调解法”化干戈为玉帛
“今天我和丈夫要重新举行婚礼了,首先要谢谢的就是你们这些好法官,是你们让一个支离破碎的家重新复合了!”2月20日,鹤岗市东山区人民法院来了一对夫妻,新娘热泪盈眶地给法官们分发喜糖,在她旁边的是一脸微笑的丈夫。
原来,前不久因为丈夫沉溺于赌博,夫妻俩先后互诉离婚,后在法官调解下,重归于好。现夫妻俩要重新举行婚礼,特意到法院感谢法官。
近年来,鹤岗各级法院不断完善“大调解”的工作格局,将工作重心放在调解上,把调解的理念贯穿于审判工作全程,形成了依法有序化解矛盾纠纷的法治环境。他们采用剖析过错、亲情感化、换位思考、权衡利弊、巧用外力等多种调解方法,尤其是巧借家族之力、邻里之力、单位之力、律师之力、说情之力的“五种外力调解法”,取得了“借水熄火”、“借力打力”的良好效果。他们还积极探索在建立健全以调解案件分类化、调解主体专业化、调解方法特定化为内容的类型化调解机制,不断提高正确适用调解和判决方式的能力,重视调解的履行到位率。同时,把调解能力培养列入法官年度和专门培训计划,为每人建立个人调解工作档案,对调解工作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将调解案件的自愿履行率、再审率和申诉信访率纳入考评体系,激发法官调解工作的积极性。
“量体裁衣”的帮扶机制形成
“在家里接到陌生人电话,让家人汇款的,千万记住不要听、不要信、不要汇款、不要转账……”寒假前,南岗区公安分局的刘警官为哈尔滨马家沟小学5年级3班同学上了一堂法制课,还为每个小朋友发放了警务联系卡。
课程结束后,小朋友们主动上前为警察叔叔戴上了红领巾,“每天上学放学都能看见警察叔叔在校门外巡逻,谢谢他们保护我们的平安。”
目前,我省已推动形成多种各具特色、“量体裁衣”的帮扶机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开展平安、法制进社区、进村屯、进学校、进课堂活动。组织3930名法制副校长、3494个“五老”报告团和3.9万个关爱工作团把法律知识编成童谣、三字经或拍手谣等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深入未成年人中间宣传平安。在帮教刑释解教人员方面,加强对即将出监犯人与社会的提前衔接工作,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实行出监人员必接必送,实现与市场就业安置无缝对接。建立了“三无”刑释解教人员生活救助机制,落实社会保险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自主创业政策,为其融入社会创造条件。在帮扶重性精神病人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做到精神疾病患者应治尽治,实行基本药品免费制度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并将重性精神病人纳入大病医保中。在帮扶社区戒毒人员方面,探索建立了社区民警、社工、居委会(单位)责任人、志愿者、戒毒人员家属的帮教联动机制,对吸毒者采取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巩固戒毒措施,帮助其最终戒掉毒瘾并远离毒品。在帮扶留守老人儿童方面,组织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社会公益性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办好事办实事,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安全有保、亲情有护、活动有地”,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安则兴,乱则衰。平安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2013年,我省“平安龙江”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安形势总体保持平稳,公众公共安全感进一步增强,龙江人民共同谱写“平安梦、和谐梦、幸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