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好人朱占华:我要和时间赛跑 只为多做一些好事
2014-03-23 22:18:59 来源:东北网  作者:孙晓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践行核心价值观”系列报道之十三 好人朱占华:我要和时间赛跑只为多做一些好事

  东北网3月23日讯 (记者 孙晓锐) “我志愿将自己的遗体(眼角膜)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为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人类健康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记者眼前的这份遗体捐献申请表的申请人,是来自于哈尔滨市阿城区的61岁老人朱占华。十年间,他免费接送当地数千名学生上下学,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冰城好人”。 

女儿给朱占华发来的失明学生求助信息。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自费14万元 为当地群众修路架桥

  1987年,朱占华承包了阿城市区到料甸乡宝山村的客运线路。那时的宝山村委会主任达20多公里出村道路条件极差,由于地处低洼地带,雨季时路上自然形成深达4、5米的小溪,村民根本无法出行,有的老人活了六七十岁从没出过村。

朱占华自费为村民修建的“宝华桥”。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为了改善出行环境,朱占华自己出钱将全长21公里的路垫上砂石,还在路中一条六七米宽的小河上架了一座桥。为了筹措这笔费用,他一边营运攒钱,一边延展性修路,腰弯了,人瘦了,目标却一尺一寸间靠近。1997年,砂石路终于铺设完成,被当地政府命名为“宝华桥”的小桥也胜利竣工。新路通车剪彩那天,村民们奔走相告,却很少有人知道,朱占华为这条路已经先后花了14万元。

朱占华的微笑感动着身边人。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义务接送农家学子 为困难家庭发放免费车票

  宝山小学地处宝山村八个自然屯的中间地带,南北纵深十几里地,过去孩子们上下学全靠步行,风霜雨雪成为学生甩不掉的小尾巴,天寒地冻的冬季尤其难熬,时常有孩子被冻伤冻坏。

  这一切被朱占华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决定每天免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从此的十年间,孩子们每天上学或放学时都会等在村道上,远远看见他的车来了,就喊一声“二大爷的车来了,大家快来。”就这样,孩子们求学之路不再冰冷。

  免费的不仅仅是十里八村的学生,还有路经各村的老人和残疾人。逢年过节的时候,他还给村里的困难家庭发放免费往返车票,一发就是几百张。


 

  在朱占华的家里,最醒目的位置上悬挂着他这些年来获得的锦旗,一摞摞的荣誉证书鉴证了他的件件凡人善举。曾经担任过朱占华所在客运车的售票员代秀玲说,“这些年来,朱大哥做的好人好事实在是太多了,可以说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朱占华获得的荣誉证书。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笑对病魔 传递无私奉献正能量

  2014年2月5日,多日感觉胃部不适的朱占华独自一人去阿城区人民医院做了一个检查,检查结果是胰腺癌晚期,已经转移到全身。面对结果,朱占华深思熟虑了两个昼夜,决定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

  当听闻自己的父亲要捐献眼角膜和遗体时,朱占华的二女儿朱姜惊呆了,第一反应就是不同意。朱占华劝说道:“我死后要做最后一件好事,我的眼角膜还能给有需要的人看世界,我的骨骼还可以做标本,这也许是我能为社会做的最后一点贡献了……”

  听到这,朱占华的老伴姜丽华已是满脸泪水,她哽咽地说,“他这一辈子老做好事,老替别人着想,最后就随他去吧,了结他的心愿,帮他完成吧。”

  2月19日,朱占华在病房里与哈医大签订了遗体(眼角膜)捐献协议,认真填写了“黑龙江省遗体(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登记表”。签署完姓名,朱占华的脸上浮现出心愿达成后的释然和欣慰。

  就在住院期间,朱占华从二女儿朱姜那里得知,阿城区胜利小学三年级二班的一名学生,突发眼角膜脱落,造成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也仅为0.7。这名学生的家庭十分困难,急需一笔手术费。朱占华听闻这个消息,连忙把一直在医院护理自己的弟弟朱占杰叫到了床前。

朱占华家中悬挂的锦旗。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朱占华对弟弟说,“我实在是动不了了,还得麻烦你去学校把我的一点心意送过去。记住,捐款时一定不要留我的名字。”

  第二天,朱占杰便带着哥哥的嘱托,来到胜利小学为这名学生捐了款。

  朱占杰告诉记者,这些天来,哥哥朱占华常常对他说,“一个人做事,好做也是做,坏做也是做,为什么不好做呢,我做了一辈子好事,要把好事做到底。”

  “铁打的筋骨钢磨的志!我在努力,争取多活一天,就多为人们做一点好事!”病床上的朱占华强忍着病痛的折磨,仍在用他那乐观和坚强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2014年2月28日,被授予“黑龙江省道德模范”称号;2014年3月18日,被授予“哈尔滨市文明市民标兵”称号。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李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