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25日讯 十万火急的求助电波,从患者传到志愿服务车队,再一路传递给交警、医院……在哈尔滨,一条由多方联动拓开的“绿色生命通道”极大地提高了反应速度和抢救效率,实现了在抢救伤员和病患时的无缝对接。

“爱心送考”车队免费接送考生。资料片
近年来,哈尔滨市围绕志愿者招募、培训等方面推出一系列相关制度。其中,哈尔滨组织协调志愿服务车与医院签订协议,建立的“绿色生命通道”志愿服务制度,成为哈尔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生动实践中的一个亮点。近日,该项志愿服务制度被中央文明办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
爱心车一路畅通无阻
“佳木斯一患儿因呼吸道吸入异物,情况危急,正由哈同公路前往哈市儿童医院,请哈市交警指挥中心立即协调沿线大队,为运送患儿车辆开辟绿色通道。”2013年12月7日16时许,一条紧急消息在省交通广播节目里插播。哈市交警指挥中心得到消息后立即与患儿家属取得联系,确认了所乘坐的出租车牌号以及行驶位置。同时,通知市区沿线大队做好备勤,确保道路畅通。17时30分,载有患儿的车辆进入市区,警车打着双闪在前面领路,沿途交警为救援车队放行。早已收听到这一信息的路上司机纷纷让出快车道,开辟出一条抢救患儿的“绿色生命通道”。进入市区仅20分钟患儿就被送到儿童医院,已经做好准备的医生马上组织抢救。因抢救及时,患儿脱离了生命危险。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今年2月11日16时许,西班牙游客露丝和家人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内游玩时不慎摔伤右腿,无法动弹。园区管理人员马上用游览车将她送到景区门口,正在园区外面做志愿服务的哈市出租车志愿者车队的哥王磊二话没说,在园区管理人员和女游客家属的帮助下将伤者抬上了车。在交警部门的疏通下,仅用不到半小时就开到哈市第五医院。
“没想到救助会这么及时,哈尔滨朋友,你们的帮助让我感到冬日的温暖”。这是露丝近日离开哈尔滨的留言,来哈旅游的一次急诊经历让她对哈尔滨的爱心车队十分感谢。生命,一次次在爱心呵护下获得新生。奇迹的诞生源于哈市在“志愿服务制度化”理念下建立的“绿色生命通道”。
各方联动搭起“绿色生命通道”
司机车主古道热肠,交通警察务实高效,医疗机构救死扶伤……哈市社会各界联合开辟的“绿色生命通道”环环相扣,“爱心接力”为志愿服务制度化作出精彩诠释。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大力开展哈市出租汽车行业志愿者活动,2008年9月,哈市出租汽车行业成立了出租汽车行业协会志愿者车队,并与哈市第五医院、儿童医院等多家医院签订了构建“绿色生命通道”协议,当遇突发事件时,医院、交管、交通、志愿者车队联动,使急救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治疗。“目前哈市登记在册的志愿服务车已达3500台,与医院签订救助协议标志着哈市爱心车志愿服务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仅今年哈尔滨冰雪节期间,哈市出租车行业协会就运送受伤游客及寻找走失游客18次,帮助国内外游客20余人,垫付医药费达一万多元。”哈市出租车管理处党委书记李靖告诉记者。
为了保证生命通道畅通,哈市公安交管局采取指挥协调、媒体联动、警民配合的方式,多次为百姓开辟了“绿色通道”,在一次次与时间的赛跑中获胜。此外,哈市多家医院也建立了“认定——收治——转运——追踪”等一系列绿色通道流程。“对于进入绿色通道的病人,医院采取简化入院抢救手续,遇紧急情况不需要办理挂号、交费等任何手续,就可将重伤病患者直接送往抢救室,进行快速处置。”哈市第五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多举措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
“多亏了哈尔滨市志愿服务车队的全力相助,为救助我家孩子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你们的爱心我们永远不会忘记!”2013年12月31日,被救助伤童的父亲连声道谢。目前,哈市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并使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绿色生命通道”作为哈市志愿服务的一大亮点,为城市文明贡献着一份独特的力量。
据了解,近年来,哈市广大志愿者围绕扶危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精神日益深入人心。为了响应中央文明委制定下发的《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哈市建立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其中仅开辟“绿色生命通道”就救助伤患近千名。哈市文明办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实践证明,广大志愿者用爱心和真情催生出的‘哈尔滨风尚’,正推动哈尔滨城市文明加快进步。”截至目前,在“志愿服务制度化”理念的指引下,哈市注册志愿者已达87万人,年开展志愿活动约27630次,大大加快了哈尔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