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好不好?”老人问。
“冬天比哈尔滨暖和多了。”记者答。
“我儿子让我搬到海南去养老,可我不想去!”他说。
“舍不得离开老房子?”记者问。
“不是,我舍不得离开东莱!”他答。
3月20日,记者到哈尔滨市道外区采访。与记者对话的,是77岁的葛海珠老人;他口中的东莱,指的就是哈尔滨市道外区东莱街派出所。
“我和老伴在东莱生活了一辈子,这些年派出所领导和民警换了好几茬,但东莱对我们的照顾始终没变,有他们在,我就感觉亲人在,安全就在,幸福就在。我和老伴哪儿都不去,我们就永远住在这儿。”老人说。
1964年,东莱街派出所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革命化、群众化、战斗化的公安派出所”。如今,时间过去了50年,东莱还是那么好吗?
曾有这疑问的,不光是记者,还有派出所的“新兵”李洋。2012年8月13日,李洋毕业后来到东莱工作,都说东莱好,他也想见识见识、学习学习。
“很快,有两件事让我开始对东莱刮目相看。”李洋对记者说,一次是辖区社区老主任的女儿要举行婚礼,老主任盛情邀请派出所民警都去参加,这是把民警当成了亲人来对待啊;第二件事,一天傍晚,一个出租车司机把一个喝多找不到家的女“酒鬼”拉到派出所,所长和民警照看了她,等她醒来后所长还自掏腰包拿钱让她打车回了家。
“我渐渐发现,派出所的民警,是真心帮着百姓办事儿的!警民关系真的亲如一家。”作为“新兵”,李洋开始把同事作为自己的榜样。
下片访民是民警和群众熟悉的重要渠道,可要付出的辛苦也很多。民警入户走访都安排在晚上5时30分到8时30分之间,需要花费大量个人时间,费体力费嗓子,一句话要重复上无数遍。“走访一次得三个小时,口干舌燥、腿肚子直突突,但下楼后看到万家灯火非常有成就感。”民警张可心说。
对辖区实有人口全部熟悉,是东莱民警的优良传统。一次次下片访民,让民警和群众从陌生到熟悉,也让民警能够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
民警徐春亭牵挂的是东莱街蔡大爷一家。老人长期卧床,一次老伴摔伤,蔡大爷无人照顾,是徐春亭每天一早一晚赶到蔡大爷家帮着悉心照顾了两个多月。
民警陈亮在管内熟悉人口时发现维新街81号一家屋里点着蜡,可当时没停电。经了解这户困难家庭因没钱交电费,已经停电多日,陈亮拿出工资为他家交上了电费。后来,还为户主联系了工作。
辖区居民徐力家下水道堵了,满屋都是排泄物,臭不可闻,物业没人修,专业通下水的人说给多少钱也不干。民警谷立国捏着鼻子借来搅鞭就开始搅,直到搅通。
将心比心,换来的是心心相印,万家安宁。辖区居民感谢民警对安全的庇护,也早把民警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入冬了,有老阿姨把自己蒸的豆包拿来给民警吃,民警要是不吃,她们会真生气;有个失足犯罪的孩子,被民警帮助后找了工作,非要把第一个月工资给民警表示感谢;有外地来哈经商的,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夸赞东莱民警的好……
去年抗洪期间,辖区4位老治保主任包了四大盆包子送到抗洪大堤给民警吃。“那种情感令人哽咽,这所有情感都源于‘保平安’三个字,我们最重要的责任也落在这三个字上。”民警们说。
是啊,保平安。这些年,派出所不断与时俱进创新管理理念,把进入东莱地区的各类人口全部纳入管理视线,创造了“出租房屋分等级切块管理法”、“蛛网式公寓管理法”等工作经验,同时,以信息化强力推进实有人口管理创新,在全市率先开展“可视化下片”,所内15名社区民警的人口熟悉率全部达到100%。通过基础工作破获的案件,年均达到破案总量50%以上,打击违法犯罪成果始终在市局和分局派出所序列中名列前茅,做到了保一方平安。
“几十年过去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东莱民警扎根群众、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始终没变,‘爱人民’三个字始终是我们的最高目标。”东莱街派出所第20任所长杨展慧说。
今天,入职将满两年的李洋,经过东莱的熏陶,早已把接力棒牢牢握在手中。
不管时代怎么变,东莱一如既往,本色如初。
这,或许就是老人舍不得离开东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