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31日讯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民族的未来,然而,近几年涉及中小学生的安全事件频发:溺水、火灾、食物中毒、性侵……安全问题已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威胁,意外伤害导致很多脆弱的花朵来不及绽放就已经凋零。
安全教育是减少意外事故发生、保证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课。3月31日,全国第19个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即将到来,我省中小学又是如何教育孩子保护自己的呢?近日,针对日常中小学安全教育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纳入地方课程保证每学期8课时
“哈哈,他是差生”、“是个矮冬瓜”,两名小学生对另一名小学生指指点点,进行嘲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幕竟然发生在课堂上。原来当日哈尔滨市星光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正在上《生命教育》课,这堂课的主题是“校园,拒绝暴力”。为了让同学们对校园暴力有更深刻的认识,任课老师刘碧野让同学们分组进行“案例还原”,于是就有了以上的一幕。小品表演结束后,同学们又进行了热火朝天的讨论,扮演“差生”的学生发言:“之前我也喜欢给同学起绰号,就是觉得好玩,今天才知道这对对方伤害很大,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我以后再也不这么做了。”
“安全是教育的基础,除了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定期组织应急疏散演练等活动外,日常安全知识的系统化教育更必不可少,我省把安全教育内容纳入《生命教育》地方课程,保证每学期8课时并配备师资力量,这也保证了中小学安全教育常态化,为孩子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处处长邢德昌介绍,《生命教育》是我省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设的一门地方课程,以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自我防范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系统性地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防性侵教育贯穿全学段
记者翻开几本《生命教育》课程教材,发现其中安全教育内容全面且具体,“校园,拒绝暴力”、“拒绝抽第一口烟”、“敞开急救之门”、“安全过暑假”等等,每个课题不但有生动的案例讲解,也有学生参与其中的动手环节,涉及内容既有安全常识教授,也有急救、野外求生技巧的普及。更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发现每年级都有课时涉及敏感的防性侵教育内容,“防性侵是近几年中小学安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贯穿《生命教育》全学段重要内容之一,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省教育学院综合教研部主任、《生命教育》教材执行主编之一田丽介绍,例如三年级《生命教育》教材中“心中的秘密花园”、“青春的洗礼”主要是给学生介绍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的专题,其中就涉及了防止性侵害的教育内容,要求学生“了解身体的界限,区分善意和恶意的接触,学会保护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发生侵害事件后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或老师”……因为《生命教育》是地方课程,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地方特色,田丽说:“针对我省的气候条件,课程中有在寒冷气候中如何预防冻伤、关节炎等疾病和安全进行冰雪运动知识的教育内容,另外我们也要求老师结合自己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因地制宜的教育,例如学校旁边有山,那就要讲如何安全进行爬山活动,学校附近有水,就要加强防止溺水的教育。”
安全教育不应止于课堂
“我向往和谐校园,我希望永无校园暴力”,孩子们坚定的话语为“校园,拒绝暴力”专题安全教育课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刘碧野老师为课程得到学生的认可表示欣慰,但她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孩子们都很喜欢这样的安全教育课程,他们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的是受益终生的安全知识,但因为不跟升学挂钩,很多家长不重视,认为是没用的‘闲课’,很少有家长过问孩子这门课程的学习。”
除了不重视安全教育课程外,很多家长错误的安全教育观念和“以身犯险”的行为也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哈市兴华小学教师宋林莉遇到过这样的“质疑”:在教育学生暑假活动中遇到争执应该如何处理的环节中,一名学生发言:“老师,你和我爸爸说的不一样,我爸说了,谁要打我,我就打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后,宋林莉也对现在有的学生接受错误的家庭安全教育表示无奈:“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给孩子灌输正确的安全知识。而且在安全问题上也不要随意跟孩子开玩笑,因为孩子年纪小,缺乏辨识能力,接受了错误的引导,很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安全教育不应仅止步于课堂,在采访中,我省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表示,安全教育工作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为中小学生安全构筑坚固的防护网,尤其是作为孩子第一监护人的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应尽早教给孩子一些安全知识,提高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