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聚高教强省力量
——访省教育厅厅长徐梅
黑龙江日报4月1日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不断推进,我省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积累了有益丰富的经验。近日,记者就我省高校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高教强省、强国的话题,采访了省教育厅厅长徐梅。

记者:当前,我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徐梅:毕业生反映,“毕业即失业”、“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着”,而市场又反映,“不缺少就业岗位,缺少的是适合岗位需求的人”。虽然近年来国家、省以及各高校都将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但我们也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声音。
这些现象反映出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缓慢,没有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的环境和氛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有待加强,学习内容陈旧、学习动力不足;校企合作不力,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还不够完善。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紧迫任务。
记者:目前,我省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徐梅: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卓越计划”、“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校企合作,引导高校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省级层面“示范引领”,校级层面“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首先是“卓越计划”,从2011年至去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卓越农业人才”计划,分别在9所高校的14个专业与21所高校的50个专业进行试点,同时还有4所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医师,1所高校入选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推进“卓越计划”,使这些试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改革教学形式,其中“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实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黑龙江工程学院实施“3+1”多元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条主线、两大体系、三个平台、四个结合、五个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是拔尖人才培养,2011年,我省在哈工大等6所高校进行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哈工大设立了“英才班”,采取导师制、小班双语授课、本硕博连读等多元培养方式;哈工程设立了陈赓实验班,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生物理科基地班和黑大实验班等改革成效也十分显著。还有就是推进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2011年我省在30所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2012年在19所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支持计划,两年共投入900余万元支持1600余项目,其中黑大将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融入式“创业教育模式,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同。
记者:今后,我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开展哪些主要工作?
徐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长期坚持,共同完成。今后,我省教育部门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即:继续实施好“一基础六卓越”,建立涵盖工程师、医师、教师、会计师、农业人才以及法律人才等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并拓展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范围,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健全产学研一体人才培养机制,引导高校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增强实践教学比重,同时加强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建设好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从而提高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充分对接;尊重基层首创,鼓励和引导高校进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推广部分高校改革成果,扩大受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