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4月1日讯 林区的历史,是一部奉献史;林区的人民,是最富有奉献精神的人民。追寻历史的脚印,岁月如流淌在林海深处一路跌宕的溪流,在行歌如板的旋律中,在纵横交错的峰岭中,黑龙江的林业工人走上时代的大舞台,开发,创业,奉献,与相依为命的大森林一起,无私无畏地投身到解放祖国、建设祖国的伟大洪流中,将一条条“木龙”运往全国各地,构筑起了共和国大厦的栋梁。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全国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内战全面爆发,东北地区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斗争焦点。这一年的12月28日,毛泽东起草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电文,提出“在东北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
顷刻间,来自延安和各解放区的十万大军,在领导东北人民恢复和重建家园的同时,建起了珲春机器厂、子弹厂、手榴弹厂、炼铁厂、装药厂和木材厂,成为东北解放区最早的军工基础。
同年,在黑龙江地区设立黑龙江、松江、合江、嫩江、牡丹江5个省林业公司,并建立在东北林务总局领导下的省林务局等林业机构,恢复森林铁路和制材厂。
——1947年8月,东北战场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1948年1月,第一列满载原木的火车飞向了解放战争的前线。同年,佳木斯市500名移民,以及汤原、勃利、集贤等县的一万多名翻身农民,成为了伊春林区的第一批居民。在“一切为了前线”号角声中,当年生产木材39.49万立方米,其中90%是军用材。
——1948年冬,黑龙江地区人民政府组织各县农民采伐大队进山采运木材,“多生产木材支援前线、换回枪支大炮、巩固东北后方根据地!”据统计,当年松江、合江、黑龙江3省完成采伐木材任务共203万立方米,同时修复桥梁和森林铁路260公里,年运材量可达33.5万立方米,开拓江运695公里,年运材量可达35万立方米,有力地保证了前线军需用材,为促进全东北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黑龙江森工每年为国家生产输送大量的木材,采伐量最高时达到年产1298.6万立方米,在国家建设关键时刻,为铁路、交通、国防、建筑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称为林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成为了“共和国林业战线的骄子”,也成为了黑龙江省“煤木粮油”四大经济支柱之一。
——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过度采伐的大山,开始深陷可采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但龙江森工的干部群众,毅然走上了突围解困和振兴发展之路,在1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林区,展开了一场浩大的跨世纪工程——治危兴林。他们再次发扬不怕累、不怕苦的森工精神,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没有政策的扶持下,积极遏制森林资源的锐减,主动提出下调木材产量。
治危兴林中,他们二次创业,富民强企,振兴森工,以为国分忧的大局观,以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以牺牲企业和个人利益,换取了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保护。
——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黑龙江森工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至“天保”二期,经过了十余年的保护,黑龙江森工林区的山山水水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总蓄积、公顷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四增长”。
——而今,森工人又抗起生态建设大旗,实现了龙江森工营林产业化大发展、生态建设大繁荣、生态效益大增长,保卫着东北“大粮仓”。现在的森工林区,小城镇建设如诗如画,职工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和谐富裕、充满活力的新林区,雏形初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