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策
搜 索
政府不再包揽公共服务 我省推广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共享
2014-04-02 09:19:34 来源:东北网  作者:仲崇立 李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日讯 (仲崇立 记者 李博)1日,一场关于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培训会议在哈尔滨举行。作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PPP模式对政府部门不越位不缺位,为民营部门带来利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培训会议现场。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公私合作主任专家柯瑞格在培训会上解释说, PPP是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签订的关于提供公共服务的合同,以绩效为基础,涉及风险共担。

  政府债务居高不下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财政总量相对较小、基础设施融资渠道不宽、结构单一,城镇化等建设主要依赖财政投入或地方融资平台举债的投融资弊端已经显现,公益类或准公益类项目投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政府债务居高不下,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

  目前,省内绝大多数公共产品,尤其是较大规模公益或准公益类基础设施工程,往往需要各级政府在短期内投入大量财力物力,而建成设施的受益期却长达几十年甚至更久,这种项目建设期与受益期之间的不对称,导致财政负担在时间分布上显失公平。

  公共服务利益共享政府不再包揽

  省财政厅厅长王庆江表示,通过推广PPP模式,发挥市场决定作用,激活社会存量资本,从传统的“政府包揽式”公共服务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PPP模式转变,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整合社会资源、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

  王庆江介绍说,PPP模式由政府通过项目未来运营收入、适当补贴或其他激励手段,“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全生命周期”,在公共产品寿命周期内合理分摊融资成本,不仅可以大幅减轻当期财政支出压力,平滑年度间财政支出波动,还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项目风险管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我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较之于沿海发达省份,受地理位置、发展沿革、产业布局等因素制约,非公经济总体实力还不够强、发展质量还不够高。

  市政建设、交通能源、教育卫生等向非公经济放开

  专业人士认为,PPP模式通过向社会资本授予特许经营权,使非公经济发展空间不再局限于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建筑施工等传统行业,还可以进入市政建设、交通能源、环境保护、教育卫生、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将大幅提升其长期发展潜力,有利于省内非公经济通过稳健运营逐步做大做强。

  搭建非主权融资合作对接平台

  为摸索出一条适合省情的PPP操作及推广模式,我省积极搭建非主权融资合作对接平台,引导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在城市发展、节能环保等领域,与省内有潜力的非公经济体开展直接融资合作。同时先后向国家申报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控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PPP类项目,引资总额度约合2.43亿美元。

  供水与污水处理等进行PPP模式试点

  由于PPP项目涉及领域较多、运作周期较长、操作程序复杂、专业技术性较强,为确保项目的实施效率效果,降低潜在风险,省财政厅将结合相关省直部门和市县实际情况,围绕“五大规划”等战略部署,从供水与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公共交通、保障房建设、教育、卫生、水利等领域各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小范围PPP模式试点。

  我省将通过摸索试点及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健全适合省情、切实可行的PPP合作方式、政策框架和工作流程等一整套机制和规则,为大范围应用PPP模式提供成功经验和政策保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