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里区工程社区设置祭思树,鼓励市民将对故人的思念写在卡片上,挂到祭思树上,寄托哀思。记者刘达齐摄
哈尔滨日报4月2日讯 清明节将至,昨天,全市100个社区集中开展以“我们的节日清明,文明祭祀缅怀先贤”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公祭活动,通过点燃蜡烛、敬献花篮、天堂寄语、植树寄思等方式祭祀先祖先贤先烈,倡导文明祭祀,共同度过一个清新、环保、文明、安全的清明节。
文明公祭植入道德讲堂
昨天9时,在道里区抚顺社区,一场以“我们的节日清明,文明祭祀缅怀先贤”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公祭活动正在举行。伴随着一曲《公民道德歌》,公祭活动拉开了序幕。50余名居民、社区矫正人员参加公祭活动,他们通过唱歌曲、作反省、学英烈、诵经典、发善心、行善事、致敬礼、寄思念等仪式,缅怀先烈,祭拜祖先。
在道外区黎华社区,120余名居民集聚道德讲堂,同唱《公民道德歌》,观看了革命英烈杨靖宇事迹短片,并向故人遗像敬献花以寄思念。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弘扬文明祭祀新风尚,我市充分发挥道德讲堂覆盖面广、示范性强、影响力大的优势,结合清明节这个中华传统节日,在全市8区统一开展了百场“道德讲堂”公祭活动。
以英烈感染人、以文明沐浴人、以庄重熏陶人。公祭活动通过纪录片、事迹讲解等方式,将杨靖宇、李兆麟、赵一曼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生动地展现在市民面前,并通过介绍清明节的来历及传统习俗,引导市民文明祭祀。
祭祀新风尚寄托浓浓哀思
在道里区工程社区,参加祭祀先人的居民纷纷写下寄托哀思的心愿卡。
“文明祭祀活动不仅减少空气污染,而且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对社会风气改变也有许多好处。”工程社区居民张波将哀思写在粉色心愿卡上,以此寄托对故人的思念。
在南岗区新吉社区和道里区红星广场社区,每个参加公祭活动的居民都拿到了一块手掌大小的卡片,居民写上对革命先贤的寄语,或对故去亲人的思念后,投入到“天堂信箱”里,“天堂信箱”将由社区工作者于清明节运至公墓统一焚烧。
在此次公祭活动中,各区创新方式,宣传和弘扬文明祭祀新风尚,香坊区向市民发放《文明祭祀倡议书》,制作文明祭祀承诺展板,通过叠纸鹤、做绢花,代替以往的传统祭奠形式。南岗区、道外区、道里区等活动现场,市民通过放飞白色气球及用鲜花、水果、植树、网上祭奠、撰写追忆文章等祭祀方式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引导居民改变传统的祭奠方式,告别陋习,进一步弘扬文明祭祀新风尚和共建环保冰城理念,受到群众欢迎。
我们愿过“清明”的清明节 采访中,记者看到,随着环保理念渐入人心,文明祭祀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追捧。 挂上写有哀思的心愿卡后,工程社区居民董欣欣说:“过去祭祖,无非就是烧烧纸钱,造成空气污染严重。世易时移,社会在变,环境在变,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才行,只有文明祭拜,才能还清明一个‘清明’。” “帮助居民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提倡老人在世时家庭多孝敬,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从俭办丧事、文明祭祀,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工程社区主任刘彩虹介绍说,工程街道近年来积极倡导居民以鲜花、植树以及撰写追忆文章等文明祭祀的方式寄托对亲人的思念,自2008年起持续组织居民开展公祭活动,参加公祭活动的居民目前已超过千余人。 第一次参加社区公祭活动的红星广场社区居民徐皎说,往年一到清明节,祭扫是个“大工程”:为避开祭扫高峰,兄弟姐妹们得分头到单位请假把事情排开,再安排车辆带上祭品,有时工作忙错过了祭扫,大家心里总不舒服。公祭可以让上了年纪的人不用路途奔波就能祭奠故去亲人,既环保又不污染环境。 新吉社区居民张雷大爷对记者说,往年每到清明节,自己就会在路口为故去的亲人们烧纸钱,现在看这真是污染环境的行为。“用鲜花、点燃烛光等方式宣传文明祭祀,不仅保护了环境,还提高了人们的素质。”张雷说,“今天参加社区组织文明祭祀缅怀先贤的道德讲堂活动,很受触动,文明公祭更符合时代特点,希望这个活动能长期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