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林业三师六十年铸就祖国擎天一柱
2014-04-02 17:56:38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日讯 (记者 张锐)  在早年的林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为林区献青春,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老一辈的林业人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这片黑土地上,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大森林。

退休多年的李本义老人总是时不常地来看看自己的老伙伴。东北网记者 张锐 摄

  1953年,一支3000多官兵的队伍挺进了小兴安岭。李本义老人告诉记者,他就是这3000多人中的一员,当年他们本来是要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可是到了辽宁泡子火车站,就停止了前进。三天后,中央发布命令让他们充实林区社会主义建设,于是他们就变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建设第三师,来到了这儿。

  回忆起61年前刚到这儿时的情景,李本义老人说,那是1953年的初春,兴隆林业局在当时叫通河林业局。初到林业局,一部分人被安排住进了百姓闲置的屋子里,屋里住不下了,就住在仓房里。当时行李带得少,一条毯子、一个被子就要长期驻扎在此,不过好歹有个住的地方,能挡挡雨,遮些风。

  李本义说,那个时候,我们冬天进山里采木材,采下来的木材要等到夏天才能顺着江河漂出去,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还低下,木材的年采伐量也就10万多立方米。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木材,于是战士们就开始在林区建设森林铁路,供运材使用。

  老人永远也忘不了当时建设森林铁路的情景。“那时候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我们每人每天都要完成规定的任务,劳动强度特别大。搬石头,挑土篮子……一个人挑一趟就是200多斤,为了森铁能早日建成,大家从早上干到晚上,一刻都不敢停歇。累了,就找个地方眯一会儿;饿了,就吃点儿大饼子……苞米面、高粱米是我们的家常菜,没有蔬菜,我们就偶尔挖些野菜来吃。”

  李本义说,他们负责修建的那段森铁大概用了2年半左右的时间就修好了。整条森铁修好之后,连续好多年,每年都能运送50万立方米的木材,最多的时候达到了58万立方米。

  兴隆林区森林窄轨铁路的修建历时九年,地跨三县,全长188.14公里,是亚洲最长的森林窄轨铁路。“当时一心为了支援国家建设,现在才知道,当时手拎肩扛地竟然修出来亚洲之最,真是没想到”,李本义老人骄傲地说。

  在兴隆生活了61年的李本义老人,亲身经历了森工从创业到兴业的过程,目睹了这61年来林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本义说,“刚随部队到这儿的时候,夏天一下雨路都是大泥巴,林区人的工作环境和强度就更不用说了。近年来,在林业局的带领下,大伙积极进行林区经济转型,开发旅游资源,做起了松子、核桃等林副产品加工……如今的生活,我们在当年想都不敢想,吃的、住的、用的条件好太多了,马路是水泥的,我们也住上了楼房,周围绿化得像花园一样,当初工资才几十元,现在退休能开到四千元的工资,都不知道翻了多少倍了。”

  4月1日是黑龙江森工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的日子,记者拨通了李本义老人的电话。“自己在林区干了一辈子,也目睹了这几十年环境的变化,保护森林、保护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尤其黑龙江的森林还是东北大粮仓的天然生态屏障,保护好森林就是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一直期待这一天的到来”,老人郑重地说。

 

责任编辑:李逢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