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稀罕事儿
搜 索
志愿军烈士遗孀60年不懈寻找丈夫遗骸
2014-04-10 10:28:49 来源:哈尔滨日报  作者:海洋 慕海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哈尔滨日报4月10日讯 寻找志愿军哥哥遗骸的张立元老人说,他的嫂子和侄子现生活在吉林市。由于张立元老人能提供的信息太少,为尽最大可能帮助老人,记者前往吉林省吉林市,试图从烈士遗孀谭玉玲老人处寻找更多有关张立芳烈士的线索。

  在吉林市船营区一小区内,记者见到了86岁的谭奶奶和他69岁的儿子张世洪。提起往事,谭奶奶比我们想象的坚强。“现在,我有儿有孙,日子过得挺舒心。要说有啥不高兴,就是我总想我男人的尸骨埋在哪儿都不知道,我活着守寡、死了还是一个人。你们要是能帮我找着,我想带着儿孙祭拜祭拜他,在他墓前哭个痛快。”

  平原县革命烈士英名录收录的张立芳烈士信息:张立芳,男,生于1922年,籍贯山东省平原县仇庄公社东四大队。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入党,1952年牺牲并安葬于朝鲜,时为二十四军七十师二〇五团副连长。本报记者杨锐摄

  最后见面 徐州的部队营房

  谭奶奶说,她16岁嫁给同村的张立芳,结婚第二年就生了个大胖儿子。“我19岁那年,他参军离开家时,小闺女半岁,儿子不到3岁。哪承想这一去就再没回来。

  老人回忆:“张立芳参军后,我们还见过两次,好像都是1948年。一次大概是9月份,济南解放后,张立芳从部队捎话回来,让我带着儿子去济南探亲。我还记得我带着儿子住在济南部队安排的招待所里,张立芳带我和儿子第一次看了电影,儿子高兴得直蹦。另一次大概是12月份,徐州解放后,我带儿子去徐州探亲。”探亲这两次,张立芳抱着儿子咋也亲不够。送我们回家,从部队到火车站的一路上,张立芳一直抱着儿子。

  连线民政

  获得初步线索

  离开谭奶奶家,根据谭奶奶和张世洪提供的一直从山东省平原县领取抚恤金的线索,记者通过市民政局优抚处与山东省平原县民政局优抚科取得了联系。电话中,优抚科王涛科长十分热情,根据我们提供的相关线索,帮助我们查找到了张立芳烈士的一些相关情况。

  山东省平原县民政局优抚科有一本平原县的烈士英名录,王涛科长在英名录上帮助记者查到了“张立芳”的名字。英名录记载:张立芳生于1922年,籍贯是山东省平原县仇庄公社东四大队。1947年入伍,1950年入党,牺牲时所在单位为二十四军七十师二〇五团,职务副连长。牺牲时间为1952年,牺牲地点朝鲜,安葬地点朝鲜。

  依据这份记载,张立芳烈士是1952年牺牲在朝鲜,但是家属的记忆是1953年牺牲。到底哪个准确?围绕张立芳所在部队为“二十四军七十师二〇五团”的线索,记者将展开进一步调查。

  阴差阳错 遗憾丢失烈属证

  “这以后,张立芳还给家里捎过信,说他上朝鲜打仗了。我不识字,他总是把信寄给四弟。1953年,乡里来人通知,告诉我张立芳牺牲了。”说到这里,谭奶奶抹起了泪。

  谭奶奶说:“当时,我就觉得天塌了,哭了几天几夜。我当时就一个念头,跟着他去。”后来,一双儿女的哭喊把谭奶奶唤了回来:“丈夫死了,如果我再没了,孩子们咋活?”打那以后,谭奶奶便咬牙担起了一个家的担子,恰在丈夫牺牲的那年秋天,6岁的小女儿因脑膜炎夭折,“现在想起来,都不知道那时是怎么挺过来的。”

  说起丈夫,谭奶奶遗憾不少:当时家里条件差,连一张张立芳的照片都没留下;自己没文化,日子过得艰难,再加上分家,结果把丈夫的烈属证弄丢了;还有一个部队上发给丈夫的奖章,让儿子小时候给弄丢了……“要是现在有这些,是不是能好找点?”在老人家里采访了两个多小时,老人一直念叨这些话。

  谭玉玲老人

  未了心愿 想找不知从何找起

  谭奶奶告诉记者,张立芳牺牲后不久,家里分家,后来老房子倒了,政府给盖了三间房。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谭奶奶随儿子在吉林桦甸县安了家,后来在山东老家开了证明,到民政部门办理了相关手续。打那以后,谭奶奶一直领取政府每月提供的抚恤金。

  谭奶奶说,“年轻时生活过得艰苦,孩子又小,顾不上找张立芳遗骸。后来儿子成家了,自己也动过这份心思,但有这份心也不知上哪儿找。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知道找起来肯定特别难,我也没跟儿子说起这个心事,不想给儿子添负担。”

  老人的心事,孝顺的张世洪一直记在心上。“这些年我也想过找我爸的遗骸,还让儿子帮着查找过。可是线索太少,找起来太难。我也没敢跟我妈说,怕让她有了希望最后再失望。”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