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棚中采土样。
准备化验检测的样品。
“标本”装箱。
新晚报4月14日讯 哈市地产春菜已全面上市,露地菜正在紧张育苗中。以往我市只在流通环节进行农药残留等指标检测。今年,我市在全省首次推出对11家大宗农产品基地的蔬菜等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对空气、土壤等及所涉及的41个参数,共344个样本进行质量检测的“体检”。昨日,记者随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员,来到我市的蔬菜基地——双城市公正满族乡爱乡村的哈尔滨益助果蔬有限公司,亲历产前“体检”全过程。
土壤采样GPS定位
记者随第一组的检测员体验并参与了蔬菜基地整个产前“体检”过程——对5个大棚、5个温室、3份陆地土壤、2份水源和2份农药,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等大型仪器进行的精确定量检测。
检测管理科主任徐连伟拿着铁铲、采集箱、容器等工具进入蔬菜大棚,轻轻地走进菜地深处,在扒开表层的土壤后,便开始用铲子取土,“一个样本要采2斤土”。“这个季节是最适合采集土壤的,土质松软,而且产前产后采集的土壤数据能够做对比”,徐连伟每取一次土都要称重,贴上编号,打开GPS定位,记好该块土壤的经纬度坐标……”徐连伟说,国家最新的标准要求对土壤涉及的11项指标,灌溉水涉及的12项指标。土壤样本要检测一周,才能呈现最精确的数据,这种方法被工作人员称为“机测”。
水样每月都采一次
550亩的益助果蔬种植基地,共有10口井。检测员吴昊采水样带回去,用大型检测仪器检测。吴昊说,“5月底,春菜能下来一部分,大棚里的蔬菜要7月初才下来,露地菜要8月初才下来”,所以“检测员每个月都要到基地采集一次水样,以确保给蔬菜灌溉的井水是合格的。这也叫产中检测。”
益助果蔬种植基地是11家大宗农产品基地中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吴昊说,“绿色”蔬菜对肥料使用非常严格——采用的肥料,均是牛粪、鸡粪等发酵后的肥料。
吴昊说,灌溉水是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食物链的主要环节,此次的蔬菜产前抽样监测,正是为了从源头控制重金属灌溉水对蔬菜的污染。“个别‘癌症村’的出现,究其根本,就是种植农产品的水源、土壤有问题。比如在田地附近有一家化工厂直接污染了该区域的地下水。”吴昊说。
上市产品全程追溯
农产品种植的产前环节的土壤、水、化肥等检测合格后,这片土地种出的蔬菜,在上市前,还要进行严密的“体检”。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果蔬上的农药、重金属残留进行检测。
检测员才勇说,比如,在蔬菜上市前,检测员会抽取西葫芦、西红柿、芹菜、茄子、苦瓜、油麦菜等样本,严格执行大型精密仪器检测,一般整个检测过程会在2周时间左右,检测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度。
经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检测后,检测合格上市的产品,将在包装上贴上“哈尔滨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合格”标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以进行全程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