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伊春
搜 索
棚改“一号工程”圆伊春百姓安居梦
2014-04-16 10:29:58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敬泽 马少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4月16日讯 青山绿水是伊春的骄傲,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的是伊春市棚户区改造,那一排排低矮陈旧的平房,已被花园一样的小区所代替。

  “你看这新建的小区多美观大方啊,这里既有高层住宅饱览山水风光,又有普通住宅,我们生活在这里舒适舒心。” 4月初,乌马河区居民李承志在和暖的阳光下,笑着对记者说。

  伊春市乌马河区,去年棚户区改造10万平方米、2000户。新建的尚河富都、南麓、在水一方、宝宇天麓湾等小区,在配套上实现了宜居、舒适、高标准。

  实施棚改工程以来,伊春市已完成拆迁24万户,拆迁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220亿元,完成25万套、16000万平方米,回迁入住22万户,惠及人口62万人。21个县(市)区局的主城区基本消灭了棚户区,并连续三年荣获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2008年,伊春市启动了城市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号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改造面积相当于过去十几年改造的总和,力度之大,速度之快,让人惊叹!

  伊春市棚户区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当时伊春林区的第一代创业者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大批开进广袤的大森林。限于当时“先生产,后生活”的背景和条件,他们的居住环境十分简陋。告别简易、半简易及部分砖木结构的窄小住房,住进宽敞明亮新居,这是伊春市棚户区居民几代人的梦想。

  棚户区的现状,百姓的翘首期盼,让伊春市委、市政府毅然决定全面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决定利用5年时间,全市完成500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再过3-5年时间,把全市1176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全面改造完。

  为了让棚户区改造政策尽早落户伊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领有关部门,向上级部门汇报、反映伊春市棚户区形成原因、当前规模和广大职工渴望改善生活条件的迫切心情。2008年3月,省政府把“尽快启动伊春林区棚户区改造试点工作”作为2008年10项利民实事之一,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棚改初期,伊春市政府多次协调有关部门,形成《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各相关部门开辟棚改“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审批,全力为棚户区改造工作服务,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和主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激活房地产市场,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昔日城市“被遗忘的角落”,现在却成了开发商们争先恐后竞争的“投资宝地”。

  如果说城市棚改是雪中送炭,那么林区棚改就是锦上添花。自2008年11月,中央率先在黑龙江等三省区的国有林区启动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试点以来,伊春市统筹推进居住条件改善和林区可持续发展,各地没有简单的“就棚改而棚改”,而是将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与加强生态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发展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房地产市场等多篇文章统筹起来谋篇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棚改的“杠杆效应”。

  伊春棚改“一号工程”,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李克强总理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发表的伊春林区棚户区改造调查报告上做出了重要批示:“棚改政策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抓手,要注意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发挥多重效应”。省委书记王宪魁等领导多次来伊春市检查指导棚改工作,并给予好评。

  伊春棚改发挥着“引擎”作用,把以棚改为主题的一篇文章做成了“惠民生,带城建,促旅游,保生态,兴产业”的鸿篇巨著。

  惠民生,以改善居住条件为根本,提高了林区群众生活水平。将群众就业与生活保障、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是伊春棚改的一大亮点。棚改以来,投资3亿多元,新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社区服务中心20个,300平方米以上社区服务中心78个,重点解决了下山职工就医、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增加了文体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设施,为职工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住上安置房的职工利用房产贷款,发展种养殖业和小商品经营,使发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带城建,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着力点,偿还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在棚改过程中,伊春市同步展开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市共投资42.6亿元,改造或新建了供热、供水、供气系统。同2008年相比,全市供热面积由1270万平方米增加到2650万平方米,增幅109%。日供水能力由6.8万吨增加到11.5万吨,增幅69%。新建污水处理厂8个。新建垃圾无害化处理厂7个。投资3亿元实施各类园林绿化项目20项,人均绿地面积由11.5平方米增加到14.7平方米,增幅28%。

  促旅游,把旅游要素与城镇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推进林业城市向旅游城市转轨。棚改有力地推动了特色旅游名镇建设,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批职工群众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乌马河局西岭林场、梅花河小镇,朗乡局巴兰河新邨、长远林场,铁力局马永顺林场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旅游城镇脱颖而出,兴办家庭旅馆2000多户,来我市旅游人数不断攀升,伊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保生态,与林场所撤并和烧柴改革紧密结合,努力减少人为因素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借助林区棚改契机,对林场布局进行了调整,鼓励引导居民向中心城区、区局址或中心林场迁移,同步实施了林场所撤并和烧柴改革,火险火情大幅下降,生态植被得到明显恢复。目前已完成撤并搬迁林场所42个、8611户、2万余人。结合棚改,各地积极推进烧柴改革,大力推广使用液化气和生物质燃气,年可节约木材近百万立方米。

  兴产业,集中打造优势产业链群,加快产业项目集聚式发展。充分利用棚改腾出土地,推动资源配置和要素集聚,促进产业发展。几年来,全市通过棚改共腾空土地1400余万平方米,用于发展纺织、冶金、家具、旅游等产业项目900多万平方米,绿化用地200多万平方米,储备用地300万平方米,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为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留足了空间。

  “十二五”期间,伊春市继续把提高群众住房水平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条件。加快推进“两棚一草一房”建设,拓宽资金渠道,严格工程质量,完善建筑功能,确保三至五年内全面完成改造任务,通过下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上做到全体林业职工在住房上都能得到改善,两个县的农民每一户在住房条件上都能得到改善,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住房难、住房差的问题。彻底改变“景色像欧洲,房子像非洲”的历史现状,林城百姓们将走入居之无忧,行之无虑的新生活!今年伊春市计划改造城市棚户区12330户,新建公租房1520户,计划当年竣工7421户,公租房建设当年竣工1386户。现在棚改项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责任编辑:李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