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4月16日讯 进入2014年,教育部连续发布改革要求,剑指学生课业负担,我省各级教育部门坚决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减负新政,在坚决打击在职教师补课、清理不符合要求的民营补习机构的同时,又提出禁止中学超时上晚自习,这些做法得到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认可。然而,连日来,我省部分中学生家长却情绪激烈地要求恢复学校统一补课和加长晚自习时间。
在全社会呐喊减负的当下,为何部分家长却要给自己的孩子“加负”?而且成群结队地到有关部门“理论”,提出匪夷所思的“加负”要求?为解开疑惑,记者分别深入学校和家庭、学生和家长中间,听各方声音,寻根问底。期间,我省一位多年从事基础教育研究工作的专家的话,给记者以深刻印象:“提意见的家长并非不知道教育部门推动减负的良苦用心,只不过是‘你的柔情我假装不懂’。”
今年即将参加高考的哈市学生小袁,由于课业压力过重,长期睡眠不足,常常刚吃过早饭就会吐,他曾背着父母去看心理医生,因为经常会幻想一些血腥的画面。
小袁是哈尔滨市一所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现在他每天放学后晚7点多就到家了,虽然晚饭后还有很多作业和习题要做,不过他仍然感觉十分“幸福”。
“以前学校有统一的晚自习,每天晚上9点多才能放学回家。”小袁解释说:“虽说是晚自习,但经常会有老师进来答疑辅导,能够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不多,回家之后还要写作业,基本每天晚上都要过12点才能睡觉。”
从今年3月末开始,在省教育厅的推动下,我省的减负工作有了新规定:初四和高三毕业班也不再允许统一补课、超时上晚自习。
哈市文政街上的一所中学,刚过晚7时,整个校园就已经一片漆黑。家住附近的黄玉娟女士告诉记者:“以前,这所学校晚上8点半还会有很多家长在门口等待接孩子回家,现在基本上6点多就都放学了。”
近日,记者连续在晚6时至8时在哈市多所初、高中进行采访时发现,所有的中学都会在晚6时30分之前放学。对此,大部分学生,尤其是高二、高三的学生表示十分合理。
“不过我爸妈对这样的安排相当不满,还想和其他家长一起向学校和教育部门提意见,要求恢复晚自习,可我觉得这样很好。”小袁对记者说:“每天早点回家,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学习,还能每晚多睡一会。”
去年进入高三后,小袁由于长期睡眠不足,常常刚吃过早饭就会吐。“虽然我妈也心疼,但她最常说的话就是‘再坚持一下!’这让我心里有些难过。”小袁无奈地说。
小袁告诉记者,其实他曾背着父母看过心理医生,由于压力过大和休息时间不足,让他总是幻想一些很暴力、很血腥的画面,这让他感到很不安。
在征得小袁的同意后,记者将这个细节告诉他的父母,小袁妈妈立刻表现出担忧,而转念又向记者抛出一句:“等你当了父母就会明白,与其让孩子上高中时不那么累,不如逼着他上好大学,让他后半辈子有保障。”
“一个孩子从初中到高考的六七年里,早晨六点多离开家,晚上十点多回去,绝大部分时间见不到父母,见到了就为几张卷、考几分儿闹得面红耳赤,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起来该有多难啊!”
六点放学了,天也越来越暖和,吃完晚饭打打球,散散步不好吗?
六点放学了,看点闲书,看场电影不好吗?
六点放学了,和三五好友谈谈理想,谈谈人生或者侃侃大山不好吗?
六点放学了,在家里听听老爹吹嘘当年是怎样把老妈追到手,或因代沟大吵一架,然后再相互原谅不好吗?
提及家长上访请愿的事情,哈市某高中教师一连用了四个“不好吗?”表达心中的大惑不解。
他说:“这些,在今天似乎还是痴人说梦,家长们大多会认为,应以高考大局为重,保证学生六点放学后到十点或十一点或更晚都要享有‘充分’的受教育的权利。”
随后,该教师向记者讲述了最近自己的亲身经历。“前几天到一个单位办事,里面的工作人员是个高一学生的家长,她正在义愤填膺地和旁边的一名同事控诉,‘那么早就放学了,这以后不就是不管了吗?’她看到我的材料上的单位一栏,很热情地问,‘您是x中的老师啊,太好了,您说孩子现在是不是得补课?’当时,我尴尬地讲了句废话,‘高一还不着急,也得看孩子的具体情况’。”
该教师说,他早就猜到减负取消晚自习会引起一部分家长的恐慌,但没想到就这么真切地出现在他面前。“这以后不就是不管了吗?那我们不妨回首一下这过去的十几年里,学校和老师们都管了什么呢?你八点半放学,好,我九点,你九点半,我十点,我就成了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先锋。”该教师接着说:“一个孩子从初中到高考的六七年里,早晨六点多离开家,晚上十点多回去,青春期的孩子绝大部分时间见不到父母,见到了就为几张卷、考几分儿闹得面红耳赤,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让孩子们阳光地健康成长起来该有多难啊!”
“孩子一回家,我们管不了啊,这大概是不少家长最担心的问题。”该教师心直口快:“十六七岁时爹妈还管不了的孩子,别人基本管不了了,放在集中营一般的学校里管理,把几十个十六七岁的生命关在一间空间狭小,空气不良的教室里,只能把一代人的青春葬送在教室。”
“而如今,很多学生已被心甘情愿地同化,他们认为,虽然这种生活很苦,但是这是为自己的前途在拼搏,他们也会偷懒,但偷懒时会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道德谴责……”该教师显得十分无奈。
“统一补习和统一晚自习,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提高,也是为了‘盯’死其他的孩子。”
“停上晚自习,不准统一补课,是否会起到减负作用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一定会让教育更加不公平!”曾先后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要恢复晚自习和统一补课的高三学生家长李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停上晚自习和禁止统一补课,难道真的会使教育不公平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禁止超时上晚自习的规定涉及全省,目前的高考制度是,高校在一个省的录取名额是一定的,我省学生并不牵涉和外省学生竞争的问题,即便全省学生因为不能上晚自习而使我省高考成绩整体下降,也只会造成各高校在我省的录取分数降低而已,因此,如果所有的学校都坚决执行同样的要求,并不会造成不公平。
当记者用上述观点与李女士交流时,却只得到对方的两个字作答:“幼稚!”
究竟为什么会认为“不公平”呢?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李女士最终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们家是一个普通家庭,全家的月收入大概只有6000元,也没有什么过硬的社会关系。”她说:“因而我们没有经济实力可以让孩子能够上‘天价’补习班,也找不到好老师给孩子‘一对一’的补课,我们夫妻俩又没有给孩子讲解习题的能力,所以只能指望着学校统一补课和统一自习答疑。”
可是,如果所有学生都不上晚自习,还不是相对公平的吗?记者仍然不解“不公平”到底在哪里。
“如果统一补课和统一上晚自习,所有的学生都在一起学,条件都一样,学得好坏全看自己,但是现在,提早放学了,很多有钱或者有关系的家长就可以在放学后找更好的补习班或老师给孩子进行辅导。”李女士认为,如果能找到一个好老师,几个月内孩子的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升,这样,就会使像她这样家庭条件的孩子在高考时“失利”。
“因此,统一补习和统一晚自习,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提高,也是为了‘盯’死其他的孩子。”李女士说这段话时竟然流下了眼泪,她说:“你还没当父母,不会懂得父母的压力,如果因为孩子笨,考不好也就算了,但是因为我们父母能力不够,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条件而让他们中、高考失利,这辈子我们都会很内疚的。”
李女士表示,抱有她这样想法的家长并不在少数,虽然有些“用心险恶”,但在她们看来,能为孩子所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为他们打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她同时希望孩子永远不要知道父母是这样的一个人。
“课外补习时间越长的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越高。”“用强迫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孩子的自制力和自学能力会大打折扣,十分不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
“不让统一补课,不让上晚自习,到头来都便宜了这些补习机构。”哈市道里区一所重点高中门前,高二学生家长王女士一边查看补习班的广告一边抱怨道。
在学校实行提前放学后,一些家长开始为孩子寻找其它方式的“补习”。记者发现,每到放学时,哈市很多中学门前都会有人散发补课班的小广告,在一个补习班的传单上赫然写着:让我们将孩子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在学校,老师看着学;放学后,家长赶着学。现在的孩子除了学习以外,几乎对任何事情都不闻不问,大多处于‘去人性化’状态。”对此,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庞爱莲教授说出自己的观点:“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自制力,自制力是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如果家长总是一味地看管孩子,用强迫的方式让其学习,那么孩子的自制力和自学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十分不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
庞教授说:“中学阶段,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而青春期是一个人对自我重新审视的过程,家长们不该把全部经历只放在学习上,应多多关注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烦恼,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这个过程。”
江苏省的一份调查报告曾显示:全国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3%,其中,课外补习时间越长的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越高。
“过长的学习时间,会导致青少年身体过度疲劳、睡眠严重不足,进而体质下降,容易患上神经衰弱、脊柱弯曲、近视眼等疾病,甚至一些学生在紧张、压抑、扭曲的心理状态中,容易产生自闭、消极、抑郁、暴躁等多种负面情绪。”哈市某医院精神科医生、心理专家王华英告诉记者,近年来,来医院就诊的初、高中学生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的心理问题都是学习压力所致,她接触过最极端的病例是一个高二男生因为压力过大而患上了强迫症。
“学生的学习作息时间表成了家庭的生活节奏;学生学业的成败成为整个家庭成员情绪好坏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课业压力成了家庭的压力。”王华英说:“为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很多家长甚至选择超前的教育消费,让家庭经济压力加大、生活水平下降、生活节奏紧张,直接导致家庭的幸福指数大幅降低,使全家人的心理健康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