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群星闪耀黑土地]元宝村:10年后打造成亚洲铅笔之乡
2014-04-16 22:28:03 来源:东北网  作者:侯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6日讯 (记者 侯巍) 提起元宝村,很多人会想到“全国文明村镇”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委会”等头衔。元宝村是全省村党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

  元宝村2013年被列为哈尔滨市级城镇化建设示范村。2013年全村总资产6.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760元,工农业总产值3.8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42亿元。

铅笔文化广场。

  小农村变身全国铅笔板集散地

  为了带领群众致富,元宝村把创业发展作为强村的根本,走以工促农之路。1980年元宝村就提出了立足于“农”、取利于“工”,实行“以工养农、工农并举”的发展思路。元宝村先后建起了小木农具加工厂、综合建材厂、废塑料加工厂、木制卫生筷子加工厂,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90年代后,又在大兴安岭、俄罗斯办起了木制品加工企业,把企业做到了域外,迈出了国门。目前,元宝村年加工铅笔23亿支,铅笔板3000万罗,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0%和60%,从业人员3500多人,是全国铅笔板集散地。

  元宝村的发展与党组党组织建设紧密相连。元宝村实行了“党小组+工厂”、“党小组+公司”、“党小组+合作社”的设置模式,在农机、食用菌、水稻合作社全部实现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组织发挥政策、信息等方面优势,保证了企业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农业发展上,累计向农业投入432万元,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200亩,改造中低产田2500亩,开发水田3000余亩,修干渠2700延长米。全年生产优质水稻200万斤,增加农民收入260万元。

元宝村道路。

  “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变身现代新农村

  如今的元宝村早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近年来,元宝村把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哈尔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借助《暴风骤雨》原创地的优势,充分挖掘土改文化底蕴,叫响“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品牌。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重点建设了《暴风骤雨》纪念馆、荷花池、元宝山等六大景区。建设生态新村。两年来,投资3000万元,建设农民住宅别墅和住宅楼2.46万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率已达到100%,完成了排水工程,安装彩钢栅栏,铺设了步道板,种植了绿化树,安装了路灯。全村农户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到100%。走在元宝村里,很难再想像当年的样子,处处林立的住宅别墅,农民开着轿车去种地已经不新鲜。

  多年来,元宝村党总支把“强工、精农、兴旅、扩村”作为发展思路。目前,元宝村正加快推进铅笔工业园区建设,投资72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的铅笔工业园区。目前吸纳铅笔和铅笔板生产企业6家,计划5年内园区产量达到全国的80%,10年内建成中国铅笔工业集团,打造成亚洲铅笔之乡。加快推进建设精米加工企业,投资2000万元,立足水稻专业合作社,在园区内年可产优质水稻100万公斤。推进食用菌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建设。扩大农机合作社规模。走兴旅之路。计划建设占地7400平方米的韩老六大院、土改风情一条街、旅游宾馆等项目,还原昔日“元茂屯”的历史旧貌。走扩村之路。按照城镇标准规划建设元宝村,建设元宝外环路,直接受益人口将达2.4万余人;加大黄泥河整治力度,与元宝镇共同打造美好生态环境,通过以村带镇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土改文化园区样稿。

责任编辑:李逢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