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4月17日讯 近日,在松花江公路大桥段,哈尔滨市渔民捕捞到一条重达25斤的史氏鲟,松花江渔民反映,近年来松花江水质变好,开江大鱼数量变多。
13日,在松花江第二水源地与公路大桥江段,哈尔滨市渔民老陈打捞到一条重达25斤的鲟鱼。15日,记者在松花江边看到,这条大型的鲟鱼身长大约75厘米,全身瘦长呈黑色,嘴部又尖又长,身上还留有打捞时鱼网留下的网痕,一个人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它从水里捞起来。
据老陈讲,这条鲟鱼特别重,拉网上船时,他与同伴费了很大力气,鱼网险些破了。去年他曾在别的渔民那里看到过捕捞到的5斤重的鲟鱼,在江边打渔35年来,他还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大的鲟鱼。近两年,他与其他渔民明显感觉开江大鱼变多,10多斤的鲤鱼已不再稀罕。
记者将拍摄到的大鱼照片请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马波鉴定,马波表示这条尖嘴大黑鱼叫史氏鲟,25斤的史氏鲟鱼属于“中型”身材,生长期大概在8到10年左右,是吃鱼和虾的大型鱼类,处于松花江生物链靠近顶端的位置,极容易受生存环境中的水质、空间等因素影响,近些年松花江段十分少见这么大的该类鱼种。虽然此鱼是洄游鱼种,现松花江有大顶子山枢纽工程,不能实现到黑龙江的大范围洄游,但也可通过松花江内小范围洄游而存活。
马波说,虽然时下养殖的鲟鱼很多,但是养殖的鲟鱼一般不会长到这么大,因此这条鱼应该是10多年前放生的鱼苗在水中长大的,或者是养殖了一段时间后又放生到松花江中的,主要的生长时段还是在江中,该鱼种能长到这种体积也主要依赖于松花江近些年来水质不断变好。
据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最新的监测数据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段水质以3类为主。松花江大顶子山断面水质从去年的4类升为3类,水质有所好转。同时,流域的16个监测断面中有14个达标,达标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8%。
专家表示,水质不断变好,有利于松花江流域水生物群落的完整,目前,松花江段内的鱼种已经恢复到较好水平,接近70种,也开始常见鲤鱼、花莲等品种的大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