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农民眼中的于海河:宝清县里走出来的焦裕禄
2014-04-20 11:07:33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于海河,1962年8月出生,1981年3月参加工作,198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宝清县富山乡中心校教师、教导主任、校长,富山乡组织委员、纪检书记,龙头乡副乡长、党委副书记,尖山子乡党委副书记兼东升留守处主任,七星泡镇镇长、党委书记,龙头镇党委书记,县农委党委书记兼夹信子镇党委书记、县农业局局长,宝清县政协副主席兼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等职务。曾先后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劳动模范、市十佳公仆、市农村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1月被追授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2008年龙头乡工作期间的于海河。

  2013年11月6日,积劳成疾的于海河因病辞世,年仅51岁。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声名显赫的伟业,没有一鸣惊人的事迹,于海河只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凭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满腔赤诚和热情,一步一个脚印地埋头实干,把意气风发的美好青春、精力旺盛的充沛壮年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宝清县的三农事业。

  记者 王蕊

  东北网4月20日讯 2013年11月6日,于海河永远地离开了他奋斗20余年的这片黑土地。在双鸭山市宝清县的殡仪馆大厅,2000多人几乎占满了广场,只为了能在最后一程送送他。现场,除了他的同事,满眼看到的都是穿着朴素的农民,风尘仆仆、泪眼婆娑。

  人们说,于海河是宝清县现代农业的开拓者和功臣;是农民的儿子,他是农民的贴心人,他是农民的主心骨;还是黑土地上的焦裕禄……

  “报效国家平生愿,三农自有后来人。”在担任乡镇干部期间,于海河结束北京农业干部学院学习后返家途中,他更写下了这段有些“高调”的话……

  2014年4月初,记者重新踏访了于海河曾经工作和奋斗过的地方,走在农田间、乡间小院里和村干部家中,不禁抛出了这个问题:他都为农民做了啥?那句高调的话,他实现了吗?……

1985年,于海河于富山乡工作期间工作照。

  “于海河是我们宝清县的焦裕禄啊”

  4月初,在双鸭山市宝清县七星泡镇朝阳乡,娄振贵早早地来到大棚,看看这几天育苗的效果,看到长的不好的,赶紧跟技术人员交流着。累了,走出大棚,叉着腰,用手挡着刺眼的阳光望向公路的另一边。

  “往年这时候,于海河就该来了,他可关心我们合作社了,让我有啥要求都跟他提。”

  说起他跟于海河的渊源要追溯到2012年。那年,朝阳乡农民成立了绿鑫水稻合作社。这是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娄振贵任宝清县绿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刚刚成立合作社,很难,大棚什么的都得自己筹备。”

2011年9月,于海河在朝阳乡红星屯玉米园区。

  娄振贵心里着急,自己解决不了,得求助官啊。可从来没与官打过交道,娄振贵紧张地来到了宝清县农业局局长办公室门口。让他没想到的是,眼前的局里最大的官,没有其他官那样的西装革履,却穿着一个样式老旧、却干净整齐的衬衫,满脸憨憨地笑容接待了他。


  看着娄振贵紧张,于海河说,“我也是农民出身,知道农民的苦,我会尽全力帮助你们解决困难的。”看到于海河那么平易近人,娄振贵踏实多了,把遇到的困难都跟他说了。

  可回去等信的时候,不少人也给娄振贵浇冷水,有村民说,“给解决这么多钱,哪那么容易啊,啥领导愿意给你跑啊?”

  娄振贵心里也犯起了嘀咕,可没过多久,于局长竟然回信了,老娄的腰板也直了。“他一趟一趟帮我们跑,协调涵管、申请项目补贴,让我们少花不少钱。仅大棚这一项就省了82万元哪!”

  让娄振贵记忆犹新的事是在当年秋天。夏天,七星泡镇的雨水特别大,秋收时绿鑫水稻合作社收获的几百吨粮食由于水分大,卖不出去,又没地方晾晒。如果粮食发霉了,损失无法估量,合作社的农民急的直跳脚。娄振贵没招了,又去找了于海河。

2012年11月,朝阳乡绿鑫合作社农民为于海河送上锦旗。

  “放心吧,老娄,这事我指定管,不能让你们损失了。”于海河没耽搁一点功夫,积极帮助联系粮库和晾晒场。最终,绿鑫合作社将粮食免费储存在了朝阳乡粮库,不仅避免了损失,而且以每斤高出市场价一毛钱的价格卖给了国储,仅卖粮这一项就增收了四五十万元。

  一位农民十分感慨地说:“于局长帮了我们大忙,这就相当于救了我们农民的命啊!”

  为了帮助绿鑫水稻合作社实施规模经营、连片种植,于海河又帮助他们申请到了育秧大棚、催芽车间项目,让整个朝阳乡的稻农都实现了科技化催芽,亩增产将近10%。娄振贵说,前几天,就连县长都来了,主动问他们有啥困难要解决。

  合作社农民王家发说:“我们一碰到难事,于局长准出现。我们都知道焦裕禄、孔繁森,却没有见过。其实,他不就是我们这的焦裕禄嘛。这么好的人,咋说走了就走了呢。”

2002年,在东升乡工作的于海河。

  “于海河正直啊,他说的话,老百姓都服”

  从朝阳村出来,车子在七星泡镇上的公路行驶了很长一段路,记者才看到远处有一个不小的村子。快要到吃饭时间了,往家回的人多了起来,冒着烟刚出锅的馒头、装了一盆的大炖菜新鲜出锅;房顶上,村子里的大喇叭响了,村干部在跟农民说些村子要收税的事,整个村子看起来热闹、祥和。

  村委会主任孟凡君和村党支部书记关文东把我们迎进了村委会,看着眼前村子的景象,孟凡君也觉得既惊讶又欣慰。

  原来,这个三合村在当地极为有名,周边紧邻煤矿、林场和农场,外来人口众多,村里的情况很是复杂,也是上访大户,闹起来,当官的直躲,人称“三合国”。就拿村委会换届来说,选举一连多少年没有成功,在省里都挂了号。上边来的工作组不敢住在村里,更不敢在晚间走访村民,担心有人在暗处下黑手。

  农村选村主任,老百姓都有权利参选。孟凡君直言,2003年,他就动了要当村委会主任的念头,由于平日里是个带头说话办事的人,身边也有一群支持者。农村的人际关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亲戚套亲戚,关系套关系,特别在选举中很容易受影响。孟凡君当时就跟老村委会主任形成了2个竞争的派系。

  2003年2月,于海河到七星泡镇走马上任,担任党委副书记、镇长,这个“烫手的山芋”于海河决定碰一碰。2004年,经过比较充分的准备,于海河决定召开选举大会。

  当时的场面孟凡君一辈子都忘不了,省、市新闻单位的记者闻讯后纷纷赶来,还带了录音、录像设备在一边录。在选举过程中,突然有一伙儿人闯进来破坏选举,把民警都给打伤了,进行了一半的选举被搅黄了。

  “平时那些镇上的干部都不敢来,别说当天那么混乱的场面了。可于海河就没躲,一直在现场,冲到前头去维持局面。”

  “过了好半天,局面才控制住,当时记者问他,这选举还选吗,他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这次没选成功,但我有信心,一定要把三合村的班子建设全了,稳定了。’”孟凡君说,事后,警方在查看现场的录像时,都为于海河临危不惧的表现竖起大拇指。


  就在村子进行第二次选举前,为了了解民意,知道村子的实际情况,于海河在三合村住了三个来月。于海河挨家挨户地走访,晚上就留宿在村委会旁边的一家小旅店里,就自己掏腰包吃住。为了避免夜晚出去遭人暗算,他大早上5点多钟就去走访村民。

  “于镇长是个好干部,他公平啊,正直,不偏私,这样说出来的话,大伙都服了。”关文东是在2003年调到村子当书记的,他回忆说,在于海河的精心组织下,克服各种困难,这个村的选举工作终于成功了。选出来的干部没一个人提出异议,没一个人不服。于海河这个七尺汉子的肩膀才终于轻松了下来。

  “于海河的好啊,真是说不完道不尽!当年俺们村打机井,他帮着找工程队。三合村一分钱没有,他这个镇长给担保。村里有一家困难户,他一趟趟去帮着办低保。他到农业局后,跟我说:‘你们村离七星河近,适于种水稻,再搞个水稻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哪个部门支持,我帮你们协调。群众既然选你们当村干部了,就得多给老百姓干事儿,让老百姓受益啊!’”村主任孟凡君说,“这样的官,我是服了。”

  “上访都找于海河,真碰到替农民说话的官了”

  “上访就找于海河。”走在每个乡里记者常听到这样的话。哪里有上访的事,老百姓第一个都想到他。现在在镇上做生意的刘伟平也深有同感。他们第一次打交道时,于海河已经调任到宝清县农业局任局长。

  刘伟平说,她的父亲是个老上访户了,前几年,由于土地纠纷去上访了,可这状一告就是十多年,农业局干部换了好几任,事却没人给解决,见到他们直躲,一家人光去北京都跑了好几趟。

  “第一次见到于海河的时候,我们也没报太大希望,情绪激动地进屋就开始跟他掰扯这么多年的事。可他却笑呵呵地接待了我们,让我们慢慢说,自己就安静地听我们说。”

  当天,于海河爽快地把电话号告诉了刘伟平。“我也是农民出身,你们的心情我都理解,别着急上火,事我们一起商量着办。”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只要说让刘伟平等消息,到了那天于海河准保给回复,还替她想办法。在七星泡镇任镇长期间,于海河因为房间冷,得了严重的关节炎,离开七星泡镇的时候已经一瘸一拐的,只要一有什么新动向,于海河就跟着刘家这爷俩一趟一趟地跑,几层楼于海河都跟着往上跑。

  2010年,这场持续了10余年的上访终于画上了句号,刘老爷子家与相关单位达成了协议,并得到了相应的赔偿,感激地直跟于海河道谢。

  “你替我们出了这口气,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我还真碰到替农民说话的官了。”

  “帮了我们这么多的忙,一口酒、一分钱也没从我们这捞到过”

  “于海河这么累,这么辛苦,图点啥呢?”

  “图啥我不知道,反正在我们村子里呆的这一个月,没让我们村里花一分钱;我们接触这么些年,一分钱、一口酒没从我们这捞着过。”三合村村主任孟凡君笃定地说。

  有一天,刘伟平拿着二十万来到了于海河家里,两捆人民币放在餐桌上说道:“我和爸爸,就是专门来感谢你的,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思。没有你,我们这官司不知道打倒什么地步。”

  于海河拿起钱就往她包里放:“这钱拿回去,我怎么能要你钱呢,这是你们应该得到的。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以后有事再来找我。”

  刘伟平说,这么多年打官司,看到官官相护的事太多了。“可于海河不一样,啥也不图我们的,顶着那么大的压力替老百姓办事,如果当领导的都能像于海河这样,中国就不用反腐败了。”

  就在于海河去世那天,刘伟平哭着从出差地坐车赶回县里,知道于海河喜欢花,走遍大街小巷买下了将近4000元的菊花摆满了灵堂。看着家人都懵了,刘伟平替于海河妻子毛淑香忙前忙后,连遗像用的照片都是刘伟平去放大的。

  “跟他为我们付出的比起来,我们能做的简直太少了。这样好的官,咋说走就走了呢,不好找了,不好找了。”

  “于海河是福将啊,走到哪里都风调雨顺”

  “于海河是福将啊,走到哪里,哪里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宝清县的农村,到处流传着这句话。

  从乡镇到农业局,于海河的足迹遍布了全县145个行政村,这样的事,几天都说不完。宝清县委书记朱海涛给出了一组数据,于海河在任主管农业期间,全县农业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科技含量明显增加,现代农业如虎添翼,粮食产量由他当农业局长前的17.5亿斤,增加到现在的30.1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当年的8,190元,增加到现在的15,727元。宝清县连续7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

  “于海河把全部的心血都献给了宝清的三农事业。”至今回想起在世时的于海河,朱海涛言辞中仍透漏着不舍与惋惜,坐在记者面前,眼神却飘向了窗外的农户们。春天来了,又一轮的耕作开始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关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