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1日讯 (记者 王蕊 高长利 杨林川 杨帆) “哲人其萎千行泪。问天地,谁之罪?暮夜却金当不愧。为人师表,鞠躬尽瘁。来去清如水。是非成败权与贵。世事沧桑错与对。青史留名应不悔。空鸣寒雁,一杯还酹。慢解其中味……”
刚进入四月的一个晚上,双鸭山市宝清县七星泡镇金沙岗村党支部书记李德龙伏放下了手中的笔,长舒了一口气,靠在了椅背上。看着一行行的字,李德龙好像又回到了半年前,好像又看到了一间挤满了乡镇干部和农民的房间里,满是哭泣和不舍的画面……
2013年11月6日,生前任宝清县政协副主席兼县农业示范园区主任、当地老百姓口中的好干部于海河永远地离开了。这已经是于海河离开后的第6个月份。至此,李德龙以他为原型的电影剧本《碧海清河》创作告一段落。
“一年前,我见到他的时候,就跟他说过电影剧本的事,他总是笑着说,‘我有啥好写的’。我真想当面告诉他:你为宝清县做过的事怎么说得完。能与你共事6年,也是我的福分……”

2012年5月,时任省长王宪魁莅临方胜水稻园区检查工作,于海河作情况介绍。
“于海河是‘救火队长’,走到哪里都稳定”
1990年前后那几年,宝清县的党组织建设在全省扛大旗。为了切实加强这项工作,宝清县委决定从各乡镇中心校和中学校长中抽调一批思想觉悟高、能力强的干部担任组织委员。1990年7月,一直工作在教育战线上的于海河调任为富山乡党委组织委员。从此,开始了他担任乡镇干部的道路。
常年基层工作,如何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理上访难题,考验着农业干部的能力与智慧。而许多熟悉于海河的人很难想到,性格内向、不喜张扬、不善夸夸其谈的他,怎么就能让一个又一个、一拨又一拨怨气满腹、怒气冲天的上访户心平气和呢?

宝清县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
曾与于海河共事的农业局局长宁晓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老百姓向上反映的问题是块坚冰,别人可能用锤子击碎它,于海河则是用胸口把这块冰捂化!”
在乡镇工作时,为了调查农民上访实际情况,于海河经常要下基层走村串户访民情,他处理信访案件从不在村干部家里吃住,甚至连一口水都没喝过。
在龙头乡当副乡长时,于海河起早贪黑,骑着自行车到干群矛盾非常尖锐的西龙村蹲点。中午吃饭时,村干部让他到家里吃饭,他说什么也不肯去,一个人在食杂店买两个面包吃了。老百姓被他感动了,有话愿意跟他说,有嗑儿愿意和他唠,他说的话老百姓也愿意听。最初,群众们都说:“这是给咱老百姓看呢,没几天也就不来了。”可他们没想到的是,于海河一坚持就是一个月。一个月下来,一度混乱的西龙村变成了稳定村,一个“三角债”严重的村变成了富裕村。
据永兴村党支部书记邓淑芳回忆,于海河的手机里存着大多数都是农民的号码,很多农民也都有他的号,只要一有事,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他。他把农民的事一一记在本子上,一件一件落实,一件一件解决。“只要有农民找到他,无论是穷是富,是刁民还是泼妇,他都会像亲人般的接待他们,很多农民都把他当成自己家人儿。”
曾担任七星泡镇纪检书记的县农业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队长臧兆禄回忆说,于海河跟农民说话从不打官腔,就是像唠家常嗑儿那样跟农民讲政策、摆道理。平时唠不完,周六周日就上农民家里唠。
在担任七星泡镇镇长时,于海河吃住在办公室,连续几十天不间断地接待上访者。为了节省取暖煤,暖气的温度也只是不结冻而已,办公室里都得捂着羽绒服。别人坐一会儿,可以站起来活动活动,可于海河不行啊,他认为那是对上访人的不尊重、不礼貌。椅子上一坐就是一天,腿脚都冻麻木了,于海河因此得了骨关节炎,从那以后,他走路时一瘸一拐,坐时间长了就站不起来。正是于海河拿出一颗真心,把群众的小事看做大事来重视、来解决,让一度是“信访重灾区”的七星泡镇,成为干群和谐、群众和睦的典范。
多年来,于海河解决了一起又一起纠纷,平息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县委书记在全县干部大会上曾说:于海河走到哪里,哪里就稳定,哪里的农民就会安心地发展经济。
|
“于海河是农业战线上的‘拼命三郎’”
2010年8月,于海河离开了七星泡镇,任宝清县农业局局长。8月31日上午,农业局召开“作风建设提升年”推进会。于海河在大会上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信心坚定”12个字向全局职工郑重表态,尽快改善传统单一的种植结构,让农民靠科学致富。说出了这话,于海河自己先尥蹶子干了起来。
于海河的付出点点滴滴地看在与他共事的农业工作者心里。曾任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的赵泽强,现在还能清晰得记得于海河的工作时间。“八点半上班我一般七点到单位,原以为自己来得最早,可没曾想于局长六点四十五左右就来了。”他说,“晚上于局长基本是最晚走的。后来听他爱人说,就算回到家,他也在忙着工作,往往得忙到半夜两点。”
于海河忘我的工作,那劲头像个“拼命三郎”。赵泽强印象深刻,一次,他和于海河去省里争取一个劳动力转移项目。因为相关部门的办公室分散,二楼、四楼、六楼都有,于海河拖着那条“老残腿”上下折腾十多次。傍晚,事情办完的时候,赵泽强发现局长不见了。最后,他在厕所里找到了于海河。此时的于海河大汗淋漓,面色惨白,蹲在地上已经站不起来了。赵泽强赶忙上前扶起他,他却看着赵泽强傻笑:“项目终于争取到了,多好啊!”赵泽强的眼泪顿时就下来了。
话说的大,于海河的成绩真真地给他长了脸。在两年多时间里,于海河带领班子成员争取了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项目50余个,争取项目资金7.9亿元,引领农民群众建起55个农业园区,其中国家级6个,带动农户3.5万户,人均增收幅度达19.8%。
年龄和经历基本同于海河相仿的刘汉涛是宝清县农业局党委书记,十分理解、支持于海河的工作。“老于干工作责任感强,执着而有韧劲。项目争取来之后,他从头到尾在现场指导、督促,亲自把关,不走样。”

宝清县现代农业园区日光温室一角。
2013年5月,宝清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入整体推进和投入使用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宝清县委书记朱海涛又一次想到了于海河。那时,他已经被任命为县政协副主席,大伙都以为于海河能在这个“闲职”上休息休息了。在2013年6月,园区二期工程建设即将启动之时,于海河兼任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
同时任命的副主任赵泽强告诉记者,作这个农业示范园区的主任,他有一点私心,这里寄托了于海河从事20多年三农工作的梦想。“老于跟我说,‘咱们把这个示范园区建成了,给宝清现代农业未来发展打个样儿,我也想用它给自己的农业工作生涯画个圆满的句号。’听了他这话,我也被感动了。”
施工单位负责人王学庆回顾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批复下来时,已经是10月份了,而农业部要求这个项目在第二年就要投入使用,由省农业厅对项目进行验收。这时,于海河才意识到自己是揽了个“大活儿”——来年4月份就要开始育秧,而园区一期工程要建200栋单栋面积600平方米的大棚、10栋单栋面积44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1440平方米的有害生物预警中心、10000平方米的水泥晾晒场和一个1200平方米的智能浸种催芽车间。时间紧、工期短、任务重,能完成任务吗?
过去倾心研究农业的于海河,开始琢磨起建筑来了。他四处向人打听冬季施工的可能性。说干就干,三九天,他带领农业局的职工,同施工单位人员一起顶风冒雪奋战在工地上。
“冬天的早晨五点钟,天还没有亮,而且格外寒冷,于海河就拖着两条病腿来到工地上。他边走边看,了解工程进度,看大伙忙起来的时候,他就亲自干。好多工友一开始都把他当成了农民,后来才知道,他是这里管事的人。”王学庆回忆说,于海河起早在工地上忙活三个来小时之后,还要回到农业局处理日常事务,接待来访群众。一下班,他又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园区,指挥施工。就这样,吃了半个多月的时间。
随着催芽车间的高质量建设如期完工,曾经对智能催芽抱着怀疑态度的农民,脸上也乐开了花。金秋十月,他们种植的水稻每亩增产50公斤!
而在在二期工程未完之际,于海河带着遗憾和未了心愿离开了,也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农业园区。去世前两天,他还在园区安排部署工作;去世前一天,他还在政协主持召开一个会议;去世前一小时,他在病榻上还要审阅修改一份农业项目申报文件。
“就在海河去世一个多月后的2013年12月18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宝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被省科技厅、省农委等部门批准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我想,我可以要用这一喜讯告慰海河的在天之灵了……”农业局党委书记刘汉涛说。
“谁在他身边,能不尥蹶子地干?”
在干部眼里,于海河节俭得过于苛刻。每次去省里开会,全省各地市县的局长坐在一起一比,数于海河穿得最土,总是普通的衣服,还有一双20多年破旧变形的皮鞋。有一次,赵泽强实在挂不住了,买了双新鞋让让于海河换上,他却觉得鞋子没坏还能穿,执意没有换。
每个见过于海河的人都知道,于海河有三宝:耳机、红羊毛衫、摩托。在乡镇工作期间,于海河一直骑着摩托上下班,这辆摩托车一骑就是十年。他骑着摩托车上下班,骑着摩托车下乡了解老百姓的问题,骑着摩托车带爱人回老家种地。
后来爱人开个小旅店,家里条件好点了他才买上了一台二手捷达。从当上农业局长以来,于海河一直开着自己的一辆二手捷达上班下乡。曾经县里考虑到农业局工作地域广项目多,给于海河专门配了辆4500丰田越野车。坐了两天,他就把车退回县里了,他说:“太费了,这一台4500够单位三台捷达的费用了。”
在工作面前,于海河是“拼命三郎”;在荣誉和利益面前,他却一让再让。宝清县连续6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光荣称号,取得这么多成绩,于海河却说:“都是大家干的,我没干啥”。全国、全省先进工作者这些光环谁不想要啊,可是每次下属征求他的意见要上报他的时候,他都说:“报别人吧”。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的荣誉,他给了副局长;省级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的荣誉他给了生产股长。所以,现在看荣誉时大家才发现,除了市里和县里给他的“十佳公仆”,他居然没有获得过省级、国家级荣誉!
农业局党委书记刘汉涛动情地说:“就连上面组织到欧洲参观绿色食品展览这样的绝好出国机会,他让给了一个副局长。你想想,在他身边,谁能不尥蹶子工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