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家人眼中的于海河:一个以“服务三农”报亲恩的人
2014-04-22 10:17:31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2日讯(记者 王蕊)4月12日,星期六。初春,春寒料峭,偶有微风阵阵。

  8时许,一缕阳光斜着洒进了双鸭山市宝清县新华别苑小区三楼的一户人家。

  窗户里,家里的女主人穿戴整齐,面色憔悴,她拾掇着桌上的零碎,浇浇窗台上的花,打点着这个使用面积50多平方米的家。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走进卧室隔出来的书房里,仔细地擦着桌上摆放着的照片,擦了一遍又一遍,举起来望了又望。好一阵子,才回过神来转身离开。

2006年,于海河和家人拍摄的唯一一张全家福。(资料图

  照片里的人是双鸭山市宝清县政协副主席兼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于海河,女主人就是他的遗孀毛淑香。自从2013年11月6日以后,这个使用面积仅有50多平方米的房子却显得空荡荡。

  “忙了大半辈子,谁他都对得起,就是对不起自己。过去,总劝他休息,犟啊,总不听劝。这回,他真的能好好睡上一个踏实觉了。”提起丈夫,毛淑香神色哀伤,喃喃地说着。

  “从没见过这样的官,过啥苦日子都知足”

  上午9时,三哥于海林和六弟于海利来到了家中,毛淑香忙把他们让进来。于海河去世之后,兄弟几个不放心这一家老小,一到节日礼拜的就来看看毛淑香娘三个。这个不太大的屋子变得更加拥挤了。

  “我们家过去条件不好,搬进这里以后,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跟过去比,咱家现在太幸福了’。”毛淑香告诉记者,早些年在乡下时,两个孩子还小,冬天住在四处漏风的泥草房里,她时常半夜起来摸摸孩子,看看是否冻得没气儿了。忘不了挨饿的日子,于海河可知足了。

  从1990年走上领导岗位后,不算任副职的时间,于海河任乡镇、农业局和农业园区“一把手”的时间达11年。职务不算高,权利却不小,尤其任农业局局长和示范园区主任期间,每年由他经手审批的项目资金多以亿计。“无论走到哪个岗位,我家的日子过得差别都不大。他这辈子从来没挑过吃没挑过穿,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的剩饭,他都舍不得糟践。”

  听到老妈的话,二女儿于青云深有感触,以前任性时不吃的剩饭,老爸拿起来就吃,放了几天的馒头,他也舍不得扔。吃的舍不得,更别提穿的了。一件样式普通的红色羊毛衫,穿了好几年,从来舍不得买新衣服。“在我的印象中,我家再普通不过了。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有人问我,‘你爸是镇长啊。’看着他惊诧的表情,我也很不解,镇长很厉害吗?镇长家里应该有钱吗?可我跟同学的穿戴、吃住都一样啊,甚至在2003年之前,我们家人都没穿过羽绒服。” 


   “父亲是一个视工作如生命的人”

  在搬入新家之后,由于姐姐外出念书,二女儿于青云独自在小卧室住。

  “老爸很忙,每次都是我先下班到家,他总是很晚了才回家。换了鞋,他第一件事就是推开我屋的门,笑呵呵地问‘老姑娘,想没想老爸?’”

  在于青云的眼中,父亲总是忙碌的,回到家吃过饭,在沙发上坐不到10分钟,准保起身跑到电脑桌前去研究他的材料,一坐就是4、5个小时。

2006年,母亲过生日时,于海河(左三)与家中兄弟留念。(资料图

  “有一次我晚上起来上厕所,都凌晨2点了,灯还亮着,父亲猫着腰,用‘一指禅’打一下字,看一下屏幕,不熟练地运用着电脑……”

  毛淑香说,于海河太忙了,回家跟她唠唠嗑的时间都没有,工作上的事她也很少过问。可是毛淑香知道,于海河回到家里不做声的时候,千万不能打扰,那肯定是想着白天没解决的事呢。

  长年累月地忘我工作,加上工作环境艰苦,于海河的身体超负荷了。患上了骨关节炎病、胰腺炎、腹腔积液、阑尾炎。就这样,疼了也忍着,只是大把大把往嘴里塞药片。

  前年,毛淑香硬拉着丈夫去省城一家骨科医院看腿病,医生诊断他的骨关节膜都磨没了,得知他是自己上下楼梯,摇着头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啊。”

  毛淑香一下子就哭了,于海河还是笑呵呵地说:“等忙完这段儿,我一定好好治治。”可这一拖就是两年,看着他拖着腿走田间、下项目,家里人干着急,使不上劲儿。

  “到了政协当副主席,我们寻思,这应该是个闲职,我哥能轻松轻松了。可自打兼任了园区主任,他那股干啥都干好的劲儿又来了。”于海利说着,一回想这段,他跟家里人仍在后悔,当初,就该拉着他去看病啊……

   “亲人没有一个沾上他‘当官’的光”

  直到于海河病逝,很多领导和同事才知道他的妻子一直没有工作。毛淑香卖过菜,卖过水果,开过小旅店……就是现在,家里的主要经济收入也是靠她和侄子合开的小仓买。

  凭着手中的权力或社会交往,于海河想给妻子安排个有退休金的工作,不是很难。可是,他没给安排。园区里的大大小小项目,没一个是他家里人干的。

  于海河六弟于海利的儿子去年毕业了。这个侄子是于海河看着长大的,小时候常去家里住,对他疼爱有加。大伙都说,他大伯能耐,找个工作还难吗。可于海河告诉侄子,人得靠自己,现在培训班这么多,你挑一个,想学啥我都供你!

  “这没啥埋怨的,我们从小就知道他是这么个人,踏实、有原则。现在,我儿子认认真真地在学习,他很感激他大伯,没有这个学习阶段,自己是看不到未来的路的。”于海利说。


 

  一个至仁至孝的儿子 为农民请愿以“尽孝道”

  为了陪着伤心过度的母亲,大女儿现在跟妈妈一起生活。已结婚的二女儿每到周末也会带着不到一岁的女儿回家跟母亲热闹热闹。别人一说起她们孝顺,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摇摇头。

  “我们做得跟父亲差远了,父亲是一个至仁至孝的人,无论多忙、多累,心里始终装着爷爷奶奶。他的孝都是一点一滴的,从不挂在嘴上,都是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

1980年的于海河。(资料图)

  1962年8月,于海河出生在辽北地区的一个农家,家中六兄弟,他排行老五。1972年,于海河随同父母迁至宝清县五七公社的一个开荒点,就是现在的云山村。

  于海河的三哥告诉记者,当时的云山村条件艰苦,老两口领着六个孩子过日子更是不易。可尽管生活那么艰苦,父母不仅要填饱他们的肚子,而且这对连大字都不识的农民夫妻还坚持让每个孩子都好好读书,让他们做一个善良、仁义的人。

  淳朴的家风对子女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六个儿子没有给父母丢脸。老二于海春、老三于海林、老五于海河、老六于海利都是共产党员。于海河更实实在在地成了农民的“代言人”。

  龙头、尖山子、七星泡、夹信子……毛淑香回忆说,于海河的工作岗位多次变动,平时忙起来连回趟家的功夫都紧赶慢赶,可到了周末,必须得回家看看他爸妈,在老两口面前,于海河有说不完的话,爸妈说啥,他都笑呵呵地应着。

  有一年,老母亲生病了,于海河把母亲接到县医院住。那个时候,他落下了腿病,平时连一袋面都没法扛到家里的他却背着母亲在医院里楼上楼下地化验、确诊,病友们和医护人员都看在眼里,直夸他,老母亲也骄傲地说:“我这个儿子啊,对父母是个孝子,对国家更是个忠臣。”

  2011年2月10日,84岁的老父亲也走完了人生的路。于海河神色凝重地在老父亲的灵柩前守了一天一宿。他在《回忆父亲》一文中这样写道:“父亲的好,永远也说不完。他给了我生命,精心抚养了我。现在他安详地走了,子欲孝而亲不在。今后,我要做的就是继承他的优良品质,完成他未了的心愿。无论我到了哪个岗位,都不能忘了农民,否则,我对不起父母双亲。”

  在采访于海河事迹的过程中,曾经有一个问号始终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如此满怀善心地对待来访农民、无怨无悔地为三农事业忘我工作,到底是什么在激励着他?“我是农民的儿子”究竟能够给他多大的力量?而在于海河的父母身上,在他对父母的浓浓深情里,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51道纹理清晰的年轮,记录了一株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经历;51次春夏秋冬的交替,伴随着一个人风雨兼程历尽艰辛的跋涉;一张张阴转晴朗的笑脸,印证了一位优秀党员、人民公仆的忠诚;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夸赞,辉映了一颗耿耿丹心、纯洁灵魂的高尚……

  干干净净地来到人世,清清爽爽地洒脱离去。于海河的爱心与坦诚在淳朴的农民心中消融化解了一股股怨气、一个个疙瘩,他的汗水与心血在宝清县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浇灌出了甜美丰硕的果实,他的业绩与功劳一笔一笔地记在了老百姓的心里。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参天大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土壤里扎根,一半在沐浴阳光;一半遮风挡雨,一半散落阴凉……”

  2013年12月1日,在于海河去世25天后,他的外孙女出生了,为了纪念父亲,女儿于青云给她取小名“杨杨”……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