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4月23日讯 20日至22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1家中央新闻单位,集中报道了我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原政协副主席于海河的先进事迹,向广大读者、观众展示了一个为民、务实、清廉的基层干部形象。
于海河同志生前系宝清县政协副主席兼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从事农业农村工作23年,把全部身心都用在为农民群众谋发展上。2013年11月6日,于海河因坚持工作致阑尾炎病情恶化,引发败血症,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51岁。于海河逝世后,省委追认他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本报2014年2月17日至3月2日期间连续报道)。日前,省委组织部已上报中组部,申请追认于海河同志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21日,《人民日报》在第六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黑土地上,留下坚实足印》。“当干部,就要不怕矛盾、敢担当”、“在这个位置,就得实实在在干点事”、“我是农民的儿子,为他们做事是我的本分”,文章以于海河生前说过的三句话为切入点,生动记述了于海河这样一个敢于直面矛盾、有担当、对事业有追求、对老百姓有感情的基层干部形象。当日还配发题为《他用生命答卷》的短评,称赞于海河是在用一言一行和他的生命诠释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定义。22日,《人民日报》在第六版头条再次刊发通讯《他的爱,如海如河》。“他有大爱,是个至忠至孝的好人”、“他对自己很抠,工作起来很拼命”、“他不像个官儿,就像我们自家人”,文章引用于海河家人、同事、乡亲对他的评价,生动讲述了人们对这位真诚善良、敬业正直、一心为民的好干部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20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一辈子和农民在一起》,通过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再现了一个知道农民的苦、为农民的事奔忙、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却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私利的农民的儿子的光辉形象。“他用一心为民的情怀、踏实做事的作风、为民请命的担当和两袖清风的品格,为我们立起了一面如何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镜子。”当日配发的新华短评《汇聚民心似海河》对于海河予以高度评价,将他誉为黑土地上的“焦裕禄”。21日,新华社再次推出长篇通讯《于海河图啥?——追寻黑土地上“焦裕禄”的民心足印》,于海河不图升官发财,不图惠泽妻小,不图虚名浮利,记者向每个接触过于海河的人都问上一句“于海河图啥”来挖掘他们心中的答案。农民认为他图个良心、家人认为他图个公心、老上访户认为他图个民心……文章通过与于海河身边人一同回忆于海河生前的点滴故事,讲述了这位重“良心、公心、民心”,重“情谊、正义”的好干部。
20日和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分别在黄金时段用时3分多钟,以《于海河:我是农民的儿子》和《于海河:农民的事情比天大》为题,通过丰富平实的镜头,再现了于海河为农民化解矛盾、帮农民打官司、拖着病腿带领农民致富、忍着腹痛为农民争取农业项目资金等场景,画面中一双磨漏了底的鞋、一件由长袖改成短袖还穿了20年的衬衫,以及身边人深情平实的讲述,给人震撼,让人落泪。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声名显赫的伟业,乡亲们却对于海河百般不舍,他去世后得到无数乡亲守灵、送别,甚至许多不认识他的人听了事迹后都眼含泪水、肃然起敬。短评《责任如海河》中提到,“为谁说话、为谁办事、为谁谋利,于海河用行动告诉世人,农民的事情比天大。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手中的权力是为群众办事的,这是于海河的信念,也回答了当代基层干部最需弄明白的权力价值坐标。”
此外,《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中国妇女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媒体,也在同一时间强力推出于海河事迹的集中报道,生动详实地展示了于海河生前那一件件、一桩桩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