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电偷走的那十年
生活报4月24日讯 22日晚上,哈尔滨市哈药路220号的单元刘英群的家。厨房里的电压力锅煮着香喷喷的排骨,客厅里播放着刘英群最爱的曲艺节目,书房中丈夫正在电脑上查询着资料……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居家场景对刘英群来说真是久违了的幸福,因为就在一个月前,包括她在内的24户居民曾经整整经历了10年跳闸断电、随时“两眼一摸黑”的日子。
断电
刘英群是这里最早的住户之一。
这栋临街楼建于1993年,地下室、一层、二层是商服,共9户。三层至七层是民宅,共15户。24户共用一个电闸。随着一楼商服小店的增加,居民家中电器的增多,用电负荷也越来越大,开始频繁跳闸。
从2004年开始,每隔一两个月她家就会停电一次,最短一两个小时,最长一天,没有任何预兆,也摸不清规律。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到了2011年,停电成了家常便饭,有时一天能停两三次。
随时断电日子的增加,可想而知有多么乱套。“一天到晚经常断电,家里电器都成了摆设。夏天不敢开空调,冬天不能用取暖设备。热水器、电脑都在突然停电时被烧坏过。”居民王先生回忆起以前用电的难处,直摇头。
观望
刘英群回忆说,居民们曾集体向电业部门反映过频繁跳电问题。电业部门回复说,他们只负责楼外的属于公共设施的电缆,楼内的电缆归物业维护管理。
而这栋楼早在2004年就被弃管了。没有物业,就意味着没有了责任单位。找谁去?自己修,需要联合各家,一起凑钱。
多年来,因用电问题,居民与商户形成了两大阵营,纷争不断。
有居民认为商户用电量大,是导致单元电压不稳频繁跳闸的主要原因;而商户认为自己缴纳了电费,怎么用电都在合情合理范围内。对于自筹资金修电,居民认为商户要承担更多的费用。
而9家商户多是租房经营,经营者认为房子不是我的,除了房租、电费,出钱维修的事都应找房东支付;房东则认为解决用电问题,受益者是经营者,两者相互踢皮球,利益面前谁都不肯让步。
作为单元组长,刘英群征求过居民们的意见,大家消极的态度让她对牵头修电一事有所顾忌。
居民们开始观望:反正大家都交钱,自己也交,修好电日子会过得舒服些;没人交钱,自己也不冒尖,推上闸就能来电,日子还能凑合过。
警钟
22日,刘英群的丈夫殷先生带着记者来到单元二层缓台,这里是24户的电表箱和电闸箱所在地。殷先生用木棍捅开电闸门,箱内电闸刀的陶瓷把手已熏黑。
殷先生说,2013年3月的一天,在家休息的他闻到一股焦糊味儿,打开家门,一股浓烟弥漫在楼道内。当他跑到二楼缓台时看到,被火焰包裹的电闸箱正噼里啪啦地燃烧着,里面被烧着的电线不时放出电火花,燃烧的电线外皮不断往地上掉落。
这次火灾后,居民们拉电闸不再轻松了。重推电闸时,噼噼啪啪地冒火星,推上闸也不一定有电,需要专业的电工师傅过来维修。
2013年10月,该单元再次出现火灾险情,居民们看着冒烟的电闸箱,家里烧坏的电器,意识到损坏的电缆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引发一场火灾,威胁生命和财产。
解决跳闸难题迫在眉睫。
牵头
单元常年跳闸的情况,社区主任李春梅在社区干了19年,这个单元的问题是她多年来的心病。“对弃管楼社区没有执法权,只能沟通协调。社区牵头没问题,可居民不配合,社区很被动,角色很尴尬,我这个社区主任也不能替居民们做决定,很为难。”
2013年11月,居民们又集体向街道办、社区反映断电问题,希望相关部门给予解决。建国街道办出头找到了电业,维修人员很快就到现场,勘查后的结果是:要更换60米的电缆,预算为8500元左右。李春梅也向街道办打了包票,只要居民同意,社区一定牵头为居民解决用电难题。
此后,她多次找到道里区电业局说明该单元情况,对方表示费用可适当缩减。随后,李春梅与民居代表根据该楼户数、电表数等情况,计算出分摊费用,向居民公布筹款方案。
筹款过程又是困难重重。有三家商户坚持不交费,让房东出钱。李春梅开始天天“堵”门。几天后,三家经营者看着李春梅嘴上起的大泡,象征性地缴纳了部分费用。
维修
最后,李春梅拿到了7200元居民自筹款,差了一千多,她悄悄自掏腰包垫上了。
2014年3月21日,安装五班来到现场,分析了单元频繁跳闸的原因。他说,近20年的老房子。居民用电量增加,线路老化,导致故障频发。经查看,单元进户口电缆防水弯头年久失修,已掉落,每逢下雨、下雪,积水渗漏进电缆,造成短路后出现电缆虚接的情况,因此时而发生断电。
重新梳理所有线路,一根6米长的新电缆换上了,自此居民结束了跳闸断电的历史。
考虑到实际维修费用低于当初预算,电业部门免除了包括材料费及人工费在内的所有费用,居民筹款如数退还。
听到这个消息不久,居民们用几年没用过的电烤箱做了一个香喷喷的蛋糕送到社区。李春梅真是百感交集:“难熬的日子过去了,我也跟着高兴。可是,几个月就解决的事儿,熬10年真是太久了。”
生活快评
光明“等”不来
几个月就解决的事儿,24户居民却“挺”了10年才解决。这个结局即是皆大欢喜也是个耐人寻味的教训。
难以想象这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真够拍部黑暗系电影的。夏天不敢开空调,冬天不能用取暖设备。热水器、电脑都在突然停电时被烧坏,就是在这样的非正常生活中,居民们却奇怪地观望着,谁也不冒尖。
试想,如果只有一户居民家的电表坏了,或许不出几天就会修好。可是当个人利益上升为公共利益时,每个个体的心理反而变得很戏剧化,“你不管我也不管”、“我不能比你多花一分钱”、“我家是商服用电量不比居民家多多少”……他们陷进小市民的攀比心态中,忘了生活中切实的权益需要自己去争取。
谁家还没有闹心事?可是用生命中的10年去等待去埋怨,直到危及生命时才想到要去解决,这个获取正常生活的成本是不是太高了?生活不容旁观,电来了,时光再也回不到10年前。但是,假如黑暗再次袭来,他们或许会明白现代社会的一条基本生存法则:只有公共利益至上,才可以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