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哈尔滨
搜 索
冰城网民20年的点滴记忆
2014-04-27 12:36:13 来源:生活报  作者:王晓晨 周际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核心提示:

  1994年4月20日,一条64K带宽的国际专线让中国首次“触网”。如今,互联网在中国已走过20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省网民数量达到1514万,全国排名第19位。网络普及率达到39.5%,全国排名第21位。其中,我省网民规模以13.9%的增长速度排在全国前列……

  生活报4月27日讯 互联网时代,曾有网友戏言,古代的“人生四大喜”必须借助网络才能实现。比如,“久旱逢甘霖”,过去生活资料在地里,要靠天吃饭,当然要等天降甘霖,现如今,生活资料都在“云”里,要想下载下来,必须要等网络信号;过去“他乡遇故知”,只能拼缘分,如今,得靠朋友上线!“洞房花烛夜”,以前需要媒人介绍,现在找老婆能上网去找;过去“金榜题名”得看红榜,如今高考得上网查分才知到底是否被录取!

  与之相应的,网友们总结出的“人生四大悲”也颇为写实:家里没宽带,网速不够快,手机没流量,公司没WIFI。难怪,有冰城网友感慨:“有网络,我可以独自一人玩几天,没网络,真的是非常不适应,这个新‘四大悲’,简直说得太对了!”互联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此密切,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日前,记者采访了一些不同年龄段的冰城网民,带您重温20年来关于网络的点滴记忆……

  拨号上网

  小“猫”不算乖但很新奇

  【名词解释】拨号上网:刚有互联网时,人们上网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Modem+电话线”让人们实现了联网的愿望。拨号上网必备的利器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猫”,英文名“Modem”,中文名“调制解调器”。

  关键字:慢如龟速费用极高

  互联网来了,虽然那时上的网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因此说到上网,估计当时一大半的国人首先会想到渔网,但它的到来却给人们开启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隋洪波是省内某门户网站资讯中心副主任,回忆自己最初上网那会儿,他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认识几个外国朋友,那时他们手里拿着笔记本电脑,这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很招摇、很拉风的事。1998年,他乔迁新居,搬家后,他找了位懂电脑的朋友,花5500元买了个内存32兆的486,虽然那时的台式电脑在如今看来,显得有些笨重,但是在当年可是时髦的家电。

  电脑进了家门,咋也得到网上世界瞧瞧。如今在互联网上以畅快淋漓的姿态“冲浪”的网民们,恐怕难以想象当年上网的“窘境”。当年,隋洪波为了上网,先跑到哈尔滨信息港开通了上网账户,交了一百元手续费,然后对方给他一个账户和密码,并赠送了免费邮箱。

  隋洪波介绍:“以前是用固定电话直接拨到站台的,没有网址,只有电话号码,通过调制解调器拨号上去,简单地说,就是两台电脑通过电话相连。因为是单线连接,如果拨号的时候有人占线,就只能等待。如果对方没有占线,双方就联网了,此时可以看到对方服务器上的公告,包括资源下载之类的信息。当时上的网不能算互联网,那会儿叫BBS。”

  那时上网有三大“苦”:拨号困难的“苦”、传送速度慢的“苦”以及每月付电话费的“苦”。隋洪波爱写些小文章,他说那时稿费几乎都用来上网了。当时上网费用不便宜,掉线、登不上去更是常有的事,有时刚上去网,还没写几个字呢,半个小时就到了,网速巨慢,而且那时网上的内容以文字为主,很少有图片,一个月光上网费就得好几百。

  不过,隋洪波虽提及了当初上网时的“缓慢与笨拙”,但也难掩最初触网的新奇与兴奋。比如敲击键盘时,第一次看到屏幕打出的自己名字的汉字还有些小激动,尤其他用的是“SOGO连音字”,打出一个字,立刻出来一排关联词,一下子让思路天马行空起来,笔下的文字也变得生动开阔起来。而上网的经历就犹如发现了新大陆,充满了无限新奇。

  1996年,瀛海威公司在北京中关村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一天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一个纪念日。几乎在同一时间,33岁女子张树新的“瀛海威时空”网络挂在中科院之下,是当时国内唯一立足大众信息服务、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民营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3个月内8个城市分站开设,这其中就包括哈尔滨。

  如今的“瀛海威”早已在互联网界销声匿迹,但谈起他,许多业界大佬会竖起大拇指,称“瀛海威时空”是中国互联网面向大众普及的先行者。哈市的王先生是第一代网民,他说自己也是“瀛海威”的第一批用户,当时是遍及全国各地的“瀛海威时空科教馆”一遍又一遍地用最通俗的语言让他明白了什么是互联网,“我对互联网的启蒙教育就来自它。我的第一次上网经历是到它在哈军工附近的办公点购买一张上网卡,拥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后,再通过拨打它的接入号连接到Internet上……”


  1997冰城迎来首家网吧

  接触网络从聊天室开始

  【名词解释】聊天室(chat room)是一个网上空间,通常有一定的谈话主题。

  关键字:网吧聊天室

  进进论坛、逛逛聊天室,上网者从最初的使用者向参与者等角色转变。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是网络迅速普及时期,网吧铺天盖地,论坛、聊天室等在网络空间“大行当道”,很多年轻人在网吧里实现了与互联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1997年哈市出现第一家网吧,冰城网友“井熏”回忆道:“上高中的我在学长的带领下,第一次拐进学校附近的一家网吧。学长教我注册、起名、加好友。当屏幕上显示‘你好’两个字时,我紧张得不知回什么好,一直不停地问学长,我该怎么回,我该怎么回……”

  而前几日,记者在哈市学府路一带走访了几家网吧,人丁寥寥,老板更是感叹“赚钱不易”。据哈市文化局相关人士介绍,1997年哈市出现首家网吧至今,2005年至2007年是网吧最火时期,网吧注册数量最高峰时达到1200余家,而近几年家庭宽带的普及,以及手机上网的流行,使网吧的传统“优势”逐渐被“蚕食”殆尽。

  上世纪末,QQ、MSN、ICQ尚未普及。那个时候,人气最旺、最吸引网友的地方是聊天室。四通利方、网易聊天室、搜狐聊天室等成为中国第一批网民的聚居地。黑龙江信息港、哈尔滨信息港也成了本地网民的重要聚居地。

  网友“威哥”已是而立之年,多年的网络生涯中,他印象最深的是十几年前第一次进聊天室的情形。“当我得知和自己聊天的那个人生活在南京,竟和我居住的哈尔滨远隔千里时,我在电脑前兴奋不已,甚至兴奋到无法打字。”后来“威哥”还和这个网友一度成为笔友。

  网友“晓佳”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上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去省内一家门户网站的聊天室里找人聊天。“那时几个房间常常爆满,我要刷半天才进得去。”她还记得,在网吧里经常可以遇到一直点着鼠标,等待挤进聊天室的网友。

  2001年以后,语音聊天、视频聊天兴起,更使聊天室红得发紫。“上网聊天最火的那段时间,无论你在冰城的哪一家网吧,你都听得见有人在不听地叫喊,他们不是在打电话,而是在语音聊天。”一位在哈市经营了近十年网吧的李老板回忆说。

  只是如今,那些无限风光的聊天室早已悄然关门谢客了……

  进入21世纪,网速提高近百倍的ADSL宽带迅速取代了电话拨号上网,计算机办公也进入了一些单位。2002年大学毕业的高先生,进入职场不久,就领略到网络化给办公带来的便捷。“我们单位是家杂志社,原来的稿子都是写在稿纸上,领导用大红毛笔进行修改,由于是手写稿件,书写的内容、修改的内容会比较潦草,给录入带来极大不便。后来单位用互联网办公,内部有文件传递流程,所有修改的内容在文件上有记录,也省去了录入环节,办公一下子变得高效起来。”

  宽带的出现,让高先生这样的网民可以在线游戏、下载音乐和视频。“那时网速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即便如此,下载音乐和视频,玩各种游戏还是让当时的网民们兴奋不已。”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让众多企业认识到了网上电子商务的独立和便捷。如今如火如荼的网购,就从那时起悄悄来到了寻常百姓家。

  光纤入户

  看高清电影“零缓冲”

  【名词解释】光纤是以光脉冲的形式来传输信号,以玻璃或有机玻璃等为网络传输介质。它的传输速度可以达到每秒千兆以上。

  关键字:网速快不用再等缓冲

  2005年,光纤开始逐步取代ADSL网络,人们最直观的感受是:在线看高清电影再也不用等到“花儿也谢了”,基本实现了“零缓冲”……

  哈市某网站工作人员张鑫,一直对光纤特别青睐。2005年,张鑫家里装的是宽带,而单位用的是光纤,光纤网速特别快,“家里的简直没法比”,当年,他每天在单位“蹭网”,下载完想看的电影后,下班拿回家跟媳妇一起看。“一部300M的电影,光纤最快十几分钟就能下载完毕,而在家下载,得好几个小时呢。”

  “宅男”荀庆到现在还在记恨着“ADSL”。有一回,他上网玩《热血江湖》的时候,由于网速慢,突然卡住不动了,他眼睁睁看着自己最喜欢的“弓箭手”被敌人给杀死了,“当时把我气坏了,真恨不得把电脑给砸了!”去年,荀庆搬了新家,这个刚建好不久的小区是10M光纤网络,“鸟枪换炮”之后,不但玩游戏不卡了,看视频基本也告别缓冲了。

  荀庆告诉记者,光纤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在线观看,用ADSL网络看视频时,可以说是一步一卡,每看十分钟片子就得等待十几秒,“而用光纤网络看高清电影,点开就能即时播放,可以用一个字形容:快!”

  WIFI覆盖

  分享密码已成待客之道

  【名词解释】WIFI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iPad、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事实上它是一个高频无线电信号。

  关键字:下载不心疼看电视省钱

  如今,客人登门造访,主人只端茶已经OUT了,分享WIFI密码成了一种新的待客之道,而且有的家庭已经连数字电视费都省了……

  “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感觉Ta身上有wifi!暗恋一个人是什么感觉?不知道wifi密码是多少!失恋是什么感觉?就是本来能自动连接的wifi突然有一天连不上了!暧昧是什么感觉?就是wifi不稳定,信号时强时弱!异地恋是什么感觉?就是知道wifi密码,但是距离太远,连不上……”在微博上,连恋爱关系都能用wifi来解释了,如此看来,还有什么是wifi做不到的呢!

  2010年之前,在咖啡馆里用笔记本上网还是“小资”们的“时尚专利”,现在却稀松平常的事了。不知您发现了没,以前人们下饭店,落座之后先喊一句“服务员,来壶水”,而当下,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刚进饭店门儿,立即喊来服务员问:“你家WIFI密码是多少?”

  在年轻人中间,串门时分享WIFI密码已经成了一种新的待客之道。对此,王楠感触颇深。一个月前,王楠的大学室友小雨搬了新家,王楠前去参观。刚坐在沙发上,小雨递上一杯茶,同时报出一串数字“7788945”。

  “这是啥号?”“我家WIFI密码啊!你先用手机看会儿视频,一会就能开饭了!”

  “这密码咋听着这么耳熟?”“嘿!电视广告里X技工学校招生电话,让我给设成WIFI密码了……”

  您相信不办“数字”,也能看电视吗?80后的方萌,去年结婚后搬了新家,到现在他家也没办数字电视。方萌解释,他家现在看的是网络电视,这种观看方式最近在年轻人的家里颇为流行。“我在网上买了个网络电视机顶盒,打开wifi,就能免费看高清电影、电视剧,以及各大卫视台的节目,还可以点播,另外,我和媳妇还经常在电视上玩植物大战僵尸呢!”

  移动互联网时代

  冰城人名片上新增“微信号”

  关键字:随时在线方便快捷

  【名词解释】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

  以前冰城市民是坐着上网的,2009年以后,大家已经渐渐习惯了走着上网……

  移动互联网时代,冰城市民最为熟悉,因为这正是我们当下的生活。如今,3G、4G手机俨然是台“小电脑”,收发邮件、即时聊天、畅玩游戏、移动支付,无所不能。人们时时刻刻都处于在线状态。见证着微信、支付宝、打车软件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宠儿”接连降生。

  在PC互联网时代,冰城市民的名片上多了电子邮箱和QQ号,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名片上新增了微信号码。一个月前,某化妆品公司的业务员林睿新印了一盒新名片,他特意叮嘱店员一定要把他的微信号码印上去,而且要放在邮箱前面。“每次出去办事,人家都问我‘你微信号多少?加一下呗!’这回可省事了,我直接印名片上!不过,现在想想,当初要是把二维码也印上就好了,扫码更方便!”

  “00后”的“熊孩子们”赶上了好时候,他们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吃饭、走路,甚至躺在沙发上都玩手机、iPad。而他们的“70后”父母,也在跟他们一同体验着移动互联网的便捷。

  小陈的孩子今年10岁了,读小学三年级,她向记者感慨:“自从手机加了‘家长群’,感觉太方便了,随时随地都能开个小型‘家长会’!”小陈说,老师每天都会通过手机QQ群和微信群向家长发布当天的作业,考试成绩也会及时公布,特别是老师让买统一的文教用品时,“家长群”显得格外有用。让小陈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回开学,老师让买预防近视的大田字本,她跑了十多家文教用品商店,也没买到那种本子,特别着急。“实在没办法了,我就在群里发了条信息,结果一个家长告诉我,说学校对面的仓买店就有,我一去,果真淘到了!”

  【记者手记】

  如果从20年前穿越到现在,你很可能会吓一大跳。

  那时“//”还是一串奇怪的英文字符,也很少有人知道“@”符号究竟咋发音。

  那时,电脑和游泳、驾驶等并列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必备技能之一,进机房得特“隆重”,不穿鞋套不让进。现在你看,多少走路需要扶墙的“熊孩子”,边啃苹果边拿着父母的手机看《喜羊羊与灰太狼》……

  过去那些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全都实现了。网速变快了,“网上冲浪”更便捷了,就连“鼠标手”都不算什么有科技含量的病了。

  20年,对互联网而言,仅仅是个小结,但它却整整跨越了一代人。让我们羡慕嫉妒恨的是,这个“年轻人”逆生长,他永远保持年轻,而我们却在渐渐老去,唯恐跟不上他的步伐。

  未来10年、20年,互联网又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一切似乎从未如此值得期待。

[1]  [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