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4月28日讯 车主为抢车位大打出手、居民在小区内为占个车位用尽各种招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动车辆进入家庭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13年末,哈尔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110万台,私家车约占79%左右,接近87万台。城市停车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交通拥堵、停车难、乱停车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市容的一大顽症。多名省政协委员就“停车难”、“通行难”、“行路难”等问题建言献策。
一说停车难
现状:因缺乏规划,哈尔滨市一些居民小区建有的几十个车位满足不了数百户住户的停车需求。记者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盟科视界等居民小区附近看到,不少机动车辆占用车道、公共空间甚至绿地停车,导致产生纠纷、交通拥堵、环境差、秩序乱,而且造成偷盗、划车等治安案件频发,给机动车驾乘人员带来不便。
建议:停车场的建设应认真论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只有认真论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才能进一步加快哈尔滨市停车场的建设。”省政协委员匡伟光认为,在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方面,应支持在居民区附近有条件的路段开辟机动车临时停车点、夜间停车场;对商业区采取控制泊位供给、适当建设的方式,对大型医院采取扩大供给,利用现有场地开发建设地下停车场或立体停车楼,对学校采取利用学校操场建设地下停车场。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试点建设停车信息引导系统,提高停车泊位的周转率,并在出入路口设立电子告示牌,随时显示停车空位;加大街道出入口停车和违章占路停车的行政执法力度,对占道违停及劝离不听车辆一律采取拖车、锁车等严格管理办法;引入社会化,对这一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允许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投资建设公共立体停车场,形成群策群力的良性市场竞争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停车位。
二说通行难
现状:目前,哈尔滨市市区有泊位37.4万个,其中,路内(即马路停车场)3万个(包括收费1.8万个,自用1.2万个)。当前,哈尔滨市马路停车场多建在中心商业区、大型医院、重点学校和居民小区等划为单行道的街路。因街路两侧停车,使路面变窄,甚至成为单车道通行。此举虽然缓解了“停车难”,却导致了“通行难”。
建议:利用现有资源推行错时停车制度
省政协委员高维英告诉记者,她通过调研得知,哈尔滨市除火车站站前广场和中央大街辅街外,其余政府产权停车场均由市城投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到目前为止,城投公司停车场363处,16519个停车泊位,基本建在三四类街道上。“在7时~9时、16时~18时哈尔滨市上下班高峰期,三四类街道因停车导致的拥堵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主干道交通。”
高维英认为,应实行错时、限时措施。三四类街道停车泊位,均应设置限时停车措施,早高峰时,路两侧停车泊位上的车必须驶离;晚高峰时,停车泊位禁止停车。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行错时停车制度,由各区政府负责,对辖区内的机关、企业、商场、医院及住宅小区等的停车资源进行整合,白天各单位可以利用小区停车资源,夜间小区居民可以利用各单位的停车设施。
三说行路难
现状:为了缓解停车难的问题,哈尔滨市在市区的人行道上开辟了很多收费停车场,仅2010年,就建设了101个人行道停车场。但有些停车场与行人争道,影响行人通行。
建议:取缔与行人争道的停车场“人行道变停车场,侵犯了行人的通行权。”省政协委员移戈向记者解释说,把行人的通道挤占,行人无路可走,只能到行车道上去走,无形中影响了车行道上车辆的行驶速度。“人车混行极不安全,这样一来,不但没有解决交通的问题,反而制造了交通的混乱。”移戈建议取缔影响行人通行的人行道停车场,还行人通行权;仔细研究,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中、地下空间,建设大型停车场;鼓励绿色出行,比如乘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步行等方式。改善行人、自行车出行道路环境,城市越发展,人行道、自行车专用道越应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