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4月28日讯 用心招商最能打动人,以商招商最有说服力。在哈尔滨招商引资工作中,这样的一个细节最令人深思:3月末,在一次哈尔滨赴港深招商引资圆桌会议上,华南城董事长郑松兴现身说法:“有人问我哈尔滨的投资环境怎么样?我说,华南城在哈尔滨已经投资50多个亿了,全部投资要达到150多个亿。如果哈尔滨的投资环境不好,我能往那里投钱吗?”
郑松兴的话,是对哈尔滨投资环境最生动、最有力的诠释。7家世界500强、17家国内500强企业、1041个超2000万元产业项目落地开花,6个超百亿元、8个超50亿元、200多个超亿元大项目快速集聚……优良的招商“软环境”创造了令人欣喜的“哈尔滨速度”。哈尔滨市投资促进局局长季平认为,哈尔滨市日益优化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了“硬”支撑。而这些大项目的顺利落地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他们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来哈,使哈尔滨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一时间,哈尔滨原有的资源禀赋、地域优势得以激情释放。
从旁观者变成亲历者带来俯身服务执政新风
去年,几位台商来哈尔滨,感慨地说,这里的投资环境和服务意识像十年前的昆山。
近两年,哈市政府在市直部门成立了68个招商分局,直接把很多机关干部从招商引资的旁观者,变成亲历者。身份变了,思维观念和服务方式也变了,俯身服务成为执政新风尚。
哈尔滨市质监局得知台湾财团专程到我省考察信息后,主动自荐,完全用诚意和真情,把75亿元无土栽培植物工厂项目留在了哈尔滨。一位工作人员说:“我们亲身经历了招商的艰辛,了解了企业发展的不易,企业遇到难题,自然愿意主动担当。”
“哈尔滨产业大招商带来最根本变化,就是思维观念和服务方式明显转变。”哈尔滨市政府办公厅驻外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亲历”招商,驻外办把工作重心由日常接待转向潜心招商。和他们一样,市直部门68个招商分局也形成了齐抓共管务实招商的浓厚氛围。这一“亲历”的过程,带来执政理念的华丽蜕变,俯身服务,主动担当成为执政新风。
哈尔滨市投资促进局局长季平说,项目投资需要资源做支撑。“软环境”改善,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更有信心,固有的资源性东西才得以充分释放。
行政效能提升产业项目落地生根
去年初,哈尔滨专门设立涉企执法监督电话,上半年投诉200多件,下半年20件,去年国庆节至今,投诉电话铃声再未响起……
在哈尔滨市物价局,记者看到一份审批流程,其中收费许可证年审,已全部实现网上审验,20个项目的审批频次由过去一年一审,改为4~5年;常规性审批周期限制在3~5天;可以网上审批的项目,“不见面”就搞定。
这只是哈尔滨提高行政效能,减化办事流程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两年来,哈尔滨共减少审批要件263个,取消审批事项30个,压缩审批环节39个,优化政府办事流程196个。年内还将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2项。同时,网上虚拟大厅和服务云平台建设,“一表式”审批、“一站式”服务,电话预约、短信互动等等,则为产业项目开启了审批绿色通道,让项目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