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管护员刘亚军
□本报记者 车轮
一辆破旧的摩托车、一个装着笔记本等杂物的背包,每天早晨,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管护员刘亚军准时开始走遍责任区各山头的行程;中午,他打开背包掏出干粮咸菜,就着山间清风和松涛吃午饭;傍晚返回管护站;晚上,他走出房间四处观察是否有火灾险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亚军以山为家,与林为伍,忍受着没有电、没有娱乐的单调生活,冬天吃冰块,夏天饮河水,穿行在林海之间,时刻注视着林间的一草一木……
与其他管护员大多是从林业生产一线转行过来不同的是,刘亚军从没上山砍过树、伐过木,但他却是全林业局森林管护战线的一面旗帜,除了多次被评为全地区共产党员标兵外,更因为他在小小管护站一住就是十余载春秋,精心呵护着15000多公顷的森林。
2002年,刘亚军以家庭承包的方式承包了距离盘古镇45公里的管护站,从那时起,他就住进了这个密林深处不到20平方米的管护站。这里交通不便,没有电、没有水,夏天的溪流、冬天的冰雪就是他的生活用水。冬天,几个月都吃不到新鲜蔬菜。破旧的收音机接收着时断时续的信号,闲暇时只能看看旧报纸上的“新闻”和几本快翻烂了的小说,由于地处偏远,有时连续几个月都看不到有人经过,每天陪在他身边的就是两只从小养大的狗,在这样枯燥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刘亚军以超乎常人的承受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一住就是十几年。
走上这个工作岗位之初,他经常阅读有关资源管理方面的书籍,每天巡护时,都要把当天的检查结果以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十几年来,他走遍了责任区内的所有山间小路,熟悉了责任区内的沟沟坎坎。在与偷猎、盗伐不法分子作斗争时,身为退伍军人的他,更是一身正气,临危不惧。时间长了,刘亚军不为利诱、认真负责和敢于拼命的性格传扬开来,盗伐者都“敬而远之”。这些年,刘亚军共制止盗伐林木、伤害野生动物事件130多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0多万元。每年的“采山”季节,为了不让火种入山,凌晨3点钟他就要起来把住道口,对入山人员进行检查。到了秋季封山戒严期,一些人为了继续采山创收,便托人和他拉关系,但他坚持原则,坚决一个也不放行。
每天面对这巍巍青山,茫茫林海,虽然生活艰苦、单调乏味,但刘亚军却把他的“根”深深地扎在这大山的泥土中。他没有对生活艰苦的抱怨,有的只是对大山一草一木的深深眷恋。
当问他为什么不换个工作时,他抿抿干裂嘴唇说:“啥工作不都得有人干,只要身体能行,我就接着干下去,再说,我也舍不得离开这大山,只是苦了老婆和孩子。”为了更好地干好本职工作,女儿13岁时就被他送到姐姐家去上学。恶劣的生活环境使他和妻子都患上了营养不良症、高血压和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领导叫他下山时多检查检查身体,他却总是说:“我这点儿病心里有数,再说这山上的工作也耽误不得……”
他尽心尽力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与青山为伴,与绿林相依。几年来,他多次被评为全地区共产党员标兵。平凡的他,在护林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悄然铸就着自己的辉煌。用一颗朴实、炽热、崇高的心,为保卫这片绿色的大森林,默默地、无怨无悔地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