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滨洲线铁路桥“退役”在即 江桥战士的守桥记忆
2014-05-04 13:43:01 来源:生活报  作者:李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5月4日讯 桥面上有多少块木板,他们都记得,这些年做过多少好事、救过多少人却数也数不清,滨洲线铁路桥“退役”在即,难以抹掉的是——江桥战士的守桥记忆

  4月10日起,被哈尔滨人亲切地称为“老江桥”的滨洲线铁路桥暂停使用,这座建成于1901年的大桥已走过百余年历史,长千余米,横跨南北,屹立在奔流不息的松花江上。


 

  在这里,曾有一群常年与桥为伴的守桥卫士,这支队伍组建于1966年3月,1971年10月至2013年12月一直担负松花江铁路大桥的武装守护任务。这群铁骨柔情的热血男儿与大桥、列车、母亲河和过桥人之间演绎出的一段段感人故事,将永远留存在冰城的历史和市民的心中……

  早年守桥战士巡查桥上铁道线的情景。 

  熟悉的记忆

  桥上有多少块木板指导员张口就能说

  滨洲线铁路桥是松花江上最早的铁路大桥,也是哈尔滨的第一座跨江桥,是哈尔滨的标志之一,在很多影视剧中也曾留下身影。

  4月30日,记者来到曾经负责守桥任务的武警黑龙江总队一支队十八中队军营采访,说起“老江桥”,中队指导员李明磊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滨洲线铁路桥全长1080米、宽7.4米、高30米,正常使用时平均每天经过的火车列次80列左右、过往人数3000至5000人,节假日可达万人以上,端午节更是达到3至5万人。

  上过桥的人都知道,人行通道的桥面是由铁架子上铺设的一块块木板组成的,很少有人数过有多少块儿木板,而这个问题可难不倒李指导员,他自信地随口便答“3765块”。

  守桥战士冒险救回轻生女。

  李明磊告诉记者,桥上还实行过一段持“桥证”过桥制度,多是为一些推骑自行车、摩托车的市民办理。“桥证”须持户口办理,上面有编号,并盖有守桥部队的章,一旦有需要,可以通过证的编号,查到持证人的信息。后来,因为市民反映手续烦琐,加上桥上安装了多个摄像头,“桥证”就取消了。

  “每年桥上都会有多起突发事件,求救者、轻生者不少。此外,战士们还经常扶老携幼,帮过桥人拿重物……正因为如此,深受群众爱戴,听说战士们要离开大桥了,很多市民非常不舍。”在与李指导员的交谈中,一个个关于守桥战士的感人片断被还原到我们眼前。


 

  心痛的记忆

  每年都能遇到几起落水以及自杀事件

  武警黑龙江总队一支队十八中队班长单成福表示,他到守桥部队工作后,几乎每年都能遇到几起落水以及自杀的事件,为了科学施救,中队经常开展专项训练,成立了由干部担任组长的救援小组,在执勤哨位和中队“爱民服务站”上配备了救生衣、救生圈和百米大绳等救生器材,为成功处置突发状况提供了保障。

  守桥战士帮助过桥市民搬自行车。 

  单成福清楚地记得,2011年6月6日,1名中年妇女随丈夫到江北“踏青”游玩,在沿滨州线松花江铁路大桥返回途中,从桥上纵身跳入江中。中队1号哨领班员于子桉发现有群众围观并大声呼喊“救命”,果断向中队发出报警信号。中队指导员李明磊当天正好是勤务值班员,他迅速带领5名救援小分队战士,携带救生衣、救生圈、绳索等救生器材赶到现场。判明情况后,他让水性较好的战士王威穿上救生衣,携带绑在绳索上的救生圈涉水营救。不到5分钟,中队官兵将轻生女子救回。

  2011年7月12日20时30分许,滨洲线铁路桥执勤哨兵李俊接到群众举报,距2号哨150米处,有一男子翻越铁路栅栏正往钢化梁上方攀爬,发现这一情况,哨兵张双灯迅速向网络查勤员报告,领班员李俊快速向事发地点跑去,当他赶到事发地时,该男子已爬至钢化梁顶端,并做出“荡秋千”姿势,举动十分危险,周围已有大量群众围观。

  李明磊。

  中队接警后,指导员李明磊带领三人应急小组迅速赶到现场,一边向铁路部门和公安部门通报情况,请求支援,一边控制事态发展,为男子做思想疏导工作。20时45分,公安民警、铁路巡守人员及其亲属也相继到达现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周旋和疏导,该男子终于打消了轻生念头,被成功解救。

  李明磊表示:“其实他们每次遇到轻生者,都会深有感触,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不珍惜生命?如果这些人能在做不理智的事情之前,想想自己的父母和家人,也许就不会这么盲目地去做了。每次救人后,都希望这是最后一次,以后再不要发生这样的事了。”

  惊心的记忆

  1名战士徒手勇斗3名持刀歹徒

  守桥,看起来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务,但是也会有突发事故甚至危险的事件发生。在李明磊的记忆中,最难忘战士们智勇擒歹徒的故事,每每想起,就会感到无比自豪。

  他回忆说,2009年2月的一天,时任中队长徐兆俊在查勤途中碰到3名穷凶极恶的持刀歹徒正在对1名中年妇女实施抢劫,千钧一发时刻,他临危不乱,一边报警,一边冲向歹徒,其中一名歹徒恶狠狠地拿刀向他刺来,他一个箭步冲上去,飞起一脚将其踢倒,另外两名歹徒见势不妙,调头就跑,被前来增援的三人应急小组抓获。李明磊表示,因为桥面很长,有千余米,而守桥战士离桥头较近,所以夜间在桥中部发生案件的几率较高,不过,在桥面安装了摄像头之后情况有所改观。

  “战士们面对匪徒时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与中队平时的训练关系密切。由于训练有素,战士们的警惕性较高,发现情况后,能够迅速判明情况,做好处置。”李明磊说。


 

  温馨的记忆

  提供便民服务

  受助老人称他们

  是“好孩子”

  滨洲线铁路桥是一座开放型桥梁,是连接江南江北的重要通道,每天,大桥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守桥战士看到抱小孩、拿重物、行走不便的市民,总是主动上前帮忙,赢得了信任和赞许。

  时间追溯到20多年以前,在江桥北面住着一对盲人夫妇,他们在江南开了一家按摩诊所,夫妇二人每天过桥上下班,两人相互扶持着,十分不便。中队发现这一情况后,义务承担起了接送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妇俩从黑发变成了白发,中队官兵换了一批又一批,可20余年来,无论刮风下雨,阴晴冷暖,接送夫妇俩过江从未间断过。

  两位老人满怀深情地说:“这辈子,我们最遗憾的是不能用眼睛看一看身边的恩人,我们最幸运的是每天都能够和亲人朝夕相处,你们是我们的好孩子。”

  武警黑龙江总队一支队十八中队班长刘东东告诉记者,在中队门前有一个小亭,附近居民都叫它“爱心亭”,是中队为方便市民设立的“爱民服务站”。它设立于1972年,寒来暑往,坚持了40余年。

  市民董琪说,上世纪70年代的服务站只有一个打气筒和一个烧水壶,现在除了这些还有防暑防冻药品、城区旅游图、健康保健书籍、法律宣传手册等物品,40年里,爱民服务站里的物品一直都在不断增加。战士徐广营说,每一名新入队战友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在荣誉室内接受守桥爱民教育,并要向老兵学习如何修理自行车。

  永远的记忆

  为解思念之情

  退伍兵故地重游

  武警黑龙江省总队第一支队十八中队组建于1966年3月,1971年10月至今年4月担负松花江铁路大桥的武装守护任务。组建以来,中队曾多次受到表彰,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5次,集体三等功15次。个人荣立二等功4人次,三等功105人次,20次被总部、总队评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和先进中队。曾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队”、“全军学雷锋先进单位”、“守桥爱民模范中队”荣誉称号。

  “总有已经退伍多年的守桥兵回来故地重游,他们多数是外地的,来时经常会约上几个战友,有时还会带上孩子来看看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李明磊表示,中队的官兵在一起守桥、巡视、学习、训练,朝夕相处,像亲兄弟一样,然而,总是会有新老交替,离别迎新,这是难免的。大桥也像兄弟一样,曾经的战友们离开它久了,回来看看,以解思念之情。

  如今,这群最可爱的人惜别了“老江桥”,但他们心中永远为这座承载着哈尔滨百年历史和诸多动人故事的大桥留有重要位置,因为在这里,有着他们太多的青春时光和美好回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李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