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滨洲线铁路桥暂停使用 守桥8年的老兵刘伟超:挥别江桥情更浓
2014-05-04 13:48:28 来源:生活报  作者:李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5月4日讯 “守桥官兵犹如大桥上的钢钉一样,已成为大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永不松动!”曾经负责守桥任务的武警黑龙江总队一支队十八中队班长刘伟超对记者说,他从新兵开始就在守桥部队,到现在已经8年了,已由当初的青涩男孩成长为一名武警班长,虽然因为滨洲线铁路桥暂停使用,他不得不带着深深的不舍与大桥挥别,但在他和战友们心中早已立下铮铮誓言:“我是桥,桥是我,分开了情更浓。”

  滨洲线铁路桥。 

  其实,战士们对于大桥的情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经历了紧张恐惧、平淡乏味、无比自豪的蜕变过程。

  1

  初当守桥兵

  站在“悬”着的

  岗楼中很紧张

  刘伟超说,他刚开始上桥站岗时,也像很多新兵一样,感到紧张,因为桥很高,而且桥面是有空隙的,一低头就能看到桥下的滔滔江水,再加上为了方便瞭望,战士站岗的岗楼是伸出桥外的,虽然用钢板固定得很牢固,但看上去还是很悬,尤其是有火车通过时,因为距离只有两米左右,岗楼会跟着震颤。

  刘伟超。

  好在刚上岗的时候是有老兵和班长带勤的,所谓带勤就是带新兵适应如何很好地完成执勤任务,先是模拟训练,大约三个星期左右,然后再恢复两个人站岗,一般是一个老兵带一个新兵。刘伟超很快就适应了,克服了恐惧感。但也有个别新兵天生胆儿小、特别害怕的,2010年就来了这样一个新兵,班长看他上桥后非常紧张,就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一有机会就开导他,告诉他如果害怕就向前看,而且经常带着他走桥,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最后这名战士不仅克服了恐惧感,而且能在桥上跑跳了,战友们都替他高兴。


 

  刘伟超为救人留下的伤疤。 

  “其实人的适应能力很强的,小小的紧张感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可是随之而来的却是站岗时的单调和乏味。”刘伟超说,他家是河南焦作县城的,在家时他是个挺叛逆的孩子,之所以选择来当兵,是觉得军人很威武,冲锋陷阵时很有英雄气概,可是刚做守桥兵,因为自己还很青涩,所以觉得岗位很平淡,一点儿都不轰轰烈烈,私底下还觉得有点儿失落。

  2

  挽救生命后

  岗位的神圣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直到有一次,我因为要救两个在火车道上行走的醉汉而受伤,才意识到自己的岗位是令人自豪的。其实这也不是一下就转变的,平时中队组织的学习和训练也使我们这些战士摆脱了年轻不懂事时的浮躁,而变得更有责任和担当。”刘伟超对记者说,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晚上,他上22时到24时的自卫哨,就是在营区来回巡视,大概23时左右,桥上的哨兵报告,有两个人在火车道内行走,而且在他们的警戒区内,于是,他立即赶到现场。经过口头警告,对方没有任何反应,继续在铁道线上行走,而此时一列火车正呼啸而来,距离只有200米左右,这两个人处境相当危险。此时,他顾不上想太多,飞身翻过护栏,进入铁道线,追上那两个人,将他们一一推举到护栏外,这时火车的距离更近了,当天下着小雨,风也很大,距离再近很容易把他吸入车下,千钧一发之时,他奋力一跃,跳出护栏,火车从他身边飞驰而过,由于当时速度太快,没掌握好平衡,所以手被护栏上的铁丝网刮出了一道近10厘米长的大口子,到现在还有一道明显的伤疤。“虽然付出了血的代价,但及时救下两条生命还是让我觉得欣慰和自豪,从那以后,我总是把腰板挺得直直的,觉得守桥岗位特别神圣。”刘伟超由衷地说。

  3

  观察过桥人

  看到孩子们渐渐长大心里特高兴

  说到每天守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什么感触时,刘伟超脸上露出纯朴的笑容,他说:“其实我们站岗时是不允许与行人说话的,但每天都能看到有很多面熟的人从眼前经过,可以说我们是熟悉的陌生人吧。感触最深的就是经常看到一家三口过桥,父母带着孩子,这些孩子从在襁褓中就被父母抱着过桥,长大一些了,就跟父母拉着手过桥,再大一些就独自一个过桥了,看着他们一年年地长大,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白做。”

  是的,也许守桥战士们与过往大桥的市民并不相识,也不知道彼此的名字,但他们之间因为有了大桥这个纽带而被联系在一起,一起快乐、一起成长。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最后去岗楼收拾日常用品离开时,我没忍住。”刘伟超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不过,没关系,我们还会有新的任务,大桥也会一直在这里,想它了就去看看,在桥上走一走,看夕阳西下、彩霞满天……”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李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