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6日讯 潘占文,18岁,5年以来,带父求学,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在生活磨难中顽强地与命运抗争。
常言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是多种多样的。如今的孩子都是生活在蜜罐子里,生活上没有忧虑,饮食起居都有父母的关爱、呵护,被照顾得细致周到,而对于讷河市的潘占文来说,自13岁开始,在他的生活中,不仅要料理自己,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
带父求学的坚强少年潘占文
今年18岁的潘占文,家住距离黑龙江省讷河市同义镇十公里远的志诚村。十年前,他的母亲病故,不幸的是五年前他的父亲潘友又卧床不起,直至今日依旧瘫痪在床,不能自理。虽然他还有个哥哥,可终因家境窘迫,而使其哥离开家自谋生路,致使照料父亲的重担落在了小占文身上,父子俩的生活费用仅仅是卖承包田的钱以及农村的低保钱,每个季度800元,月生活费不到300元。潘占文用自己还不够坚强的肩膀,扛起了生活重担,为了既能照顾父亲又能继续求学,他只好在距离镇直一里多地的村落租所土房居住。
在租住的简陋土房里,虽然家徒四壁,却干净整洁。生活的磨难让潘占文早早地学会了当家过日子。他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早晨起来烧火做饭,随后就是为父亲洗漱,吃好早饭,收拾好一切,把水、便桶放置在父亲能触手可及的地方,然后才背着书包去上学。中午,别的学生都直奔食堂或家中吃热乎乎的饭菜,而他则要点起炉灶,自己烧饭打理父亲的饮食,收拾碗筷,随后又是奔往学校。就这样他在学校与父亲之间奔波忙碌着。
生活的重担激起潘占文对学习生活的珍惜,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课堂上,他聚精会神、踊跃发言,不敢有丝毫懈怠,恐有遗漏;课间,他又奋笔疾书,争分夺秒写作业;班会上,他侃侃而谈,说班级建设,为同学提建议,表现出他那主人翁意识;对同学,他做到关心友爱。在老师眼中,他是一名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在同学眼中,他是一个值得依赖的好朋友。在小占文的脸上,谁也看不到痛苦、无奈、失落和自卑。相反,人们看到的是他的坚强、果敢。他从不言苦,不说累,他有对责任的承担勇气,有对父亲的一片孝心,心中有爱。
每天晚上,潘占文都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父亲按摩。他听大夫说,久病卧床,对父亲的身体不好,他便按照大夫的要求,坚持天天为父亲按摩,从手到后背、腰,最后是腿和脚,通常按下来需要一个多小时,每按一遍,他都是大汗淋漓,但看到父亲舒服的神情,他都很开心。后期见有了功效,他便做两个循环。累了他歇一歇,写会儿作业后,便再来一遍。有人建议他说,太累了送敬老院吧。可他却说:“虽然不知父亲的病是否能好转,但我决不会放弃,我会带着父亲求学、工作,会一直跟父亲一起生活。”心存孝心的他,回家做饭之际就与父亲聊天,讲学校里的故事,以解父亲无聊之苦;做作业时,就会让父亲打开收音机,听广播。昏暗的灯光照着这对父子,炕桌虽窄,房屋虽小,小小少年的梦想却很高远。
心地善良的占文,从小受苦受难,但内心却包含大爱。去年冬天,学校组织学生为生命垂危的孙婷婷同学捐款救命时,贫困的他节衣缩食省下五元钱捐了出去,并把孙婷婷的事情讲给同村人听,挨家挨户为孙婷婷募集了五十多元钱,自己虽身处困境,却能竭尽所能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2012年8月,占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讷河市拉哈一中,他的人生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学校不仅为他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而且免除了他高中三年的一切费用,让他能顺利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
对于未成年的潘占文,生活的磨难也许是不幸的,但这些苦难在他看来,却成为他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社会、学校、老师的帮助,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他始终把生活的艰辛当成前进的动力,把政府、学校、老师的关怀与照顾当成自己奋斗的支撑,向着充满希望的明天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