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5月8日讯 针对新开工建设项目多、建筑业用工中流动人口比重较大的实际情况,松北区人社局以建设领域农民工欠薪防治工作为出发点,以深入基层、化解农民工实际问题为着力点,重点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难题。2013年以来,共为1600余名农民工讨回被拖欠的工资2800余万元,有力保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
维权狠抓源头治理 推行“双实名制”
日前,松北区香树湾二期工地农民工何玉祥和他的115名工友在施工现场签下劳动合同,这合同意味着,他们不用再为拿不到工钱而担心,同时,这也标志着该区“双实名制”管理的正式启动。下一步,松北区人社局将在全区所有建筑工地推行“双实名制”管理,此举将惠及全区近2万名农民工。
据了解,今年,松北区人社局加快创新脚步,从建筑领域最难开展的农民工用工实名制入手,采取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双实名制”办法,第一时间掌握建筑工地农民工进出情况及工资发放情况,超前预防建筑领域欠薪问题。针对农民工临时性强、流动性大的特点,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在农民工进场期间,由用人单位通过网络系统光盘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安排专人负责对五项工种(木工、力工、砌筑工、钢筋工和架子工)人员的合同签订、解除,进出场时间的信息录入,并根据人员流动情况及时进行更新,人社部门通过网络远程监控各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实时用工情况,在第一时间掌握建筑工地的用工变化,实现动态化管理,远程化监控,科学化操作。工程施工期间,由各建筑工地采取按月发放工资给农民工,由农民工本人领取当月工资,每月向区人社局劳动监察报送农民工工资发放表,按“一企一档”进行核对、封存、备案,实行动态管控。劳动监察部门根据用人单位报送的工资发放表与网络签订的劳动合同人员情况进行对比,确保农民工工资“一对一”发放本人,如发现有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立即调查处理。通过“双实名制”的推行,一方面有效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另一方面减少了劳动争议案件和投诉举报案件的发生。
劳动监察员驻扎工地 就地化解欠薪问题
随着“北跃”战略的深入实施,松北区大项目建设提速,松北区开发建设项目越来越多,针对建筑工地多,且分散的情况,该区人社局创新思路,转变工作作风,组建了劳动监察执法分队,在全市率先开展了监察员“驻扎”工地维农权行动,将欠薪防治关口前移,工作重心下移。驻扎行动从每年四月中旬工地开工开始至十一月中旬工地停工结束,以松北大道为界,划分东西两大板块,把50余家在建工程项目分成5个片区,由5名监察员和各社区配备的76名协管员分片包干,保障每个工地有1名工作人员驻扎。按照要求对各自包片工地的基本情况做到“五清”,即工地位置清、法人代表清、联系方式清、用工情况清、发放工资清,为专项执法检查、处理欠薪案件提供有力依据。同时,松北区人社局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做到案件受理“零距离”。在每一个工地设立了“农民工维权站”,由施工单位劳务公司各抽调一名工作人员配合劳动监察开展工作,一旦发生欠薪举报,由人社部门牵头,采取三方会谈形式,共同接待调解,解决农民工欠薪难题。
建立日常巡查机制 联合执法提高效率
针对松北区欠薪案件种类多、案情复杂、涉及金额大等特点,松北区人社局通过每周召开一次案件分析会议,剖析案件成因,归纳案件类型,总结办案经验,探索办案新渠道,按案件成因将建设领域农民工欠薪案件分为发包转包不规范型、工程款拨付不到位型、工程总量或质量纠纷型等“五个类型”,每种类型的案件实现专人专办和部门转办。建立日常巡查机制,避免长时间争议纠纷,快速化解矛盾,解决工资问题。通过创建科学合理的案件分类处理流程,提高了办案效率,实现了案结事了。
同时,在施工季节,该区人社局联合区建设局、执法局、安监局等19个部门,对松北区50余个在建项目进行联合大检查,重点检查建设领域保障金缴纳和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净化劳动力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