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5月9日讯 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在克山县立涛合作社马铃薯种植现场,十余台大机械采用大垄连片种植,每天播种近1000亩,大垄种植实现了马铃薯种植规范化,确保马铃薯出苗率达到100%。
克山县兴佳薯业有限责任公司正进入大规模马铃薯脱毒种薯试管苗扩繁阶段。

拜泉县富强镇公平村旱改水地块现场正在打机电井。
在讷河市马铃薯繁育中心智能温室里,马铃薯脱毒种苗长势尤为茂盛。
作为我省农业大市的齐齐哈尔市,在深化“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中,实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合作社建设,提升市场化、规模化、水利化、科技化和产业化水平。水田生产加快水稻育苗工作,提早泡田整地,做到早育苗、早泡田、早插秧。旱田生产及时开展顶凌灭茬整地,加快低洼地块排涝,西部县区做好抗旱播种准备,落实各项抢农时、保春种措施。确保5月10日前完成大田播种,5月25日前完成水稻插秧任务,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为实现今年粮食总产280亿斤目标奠定基础。
调优种植结构提高生产保障能力
齐齐哈尔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比较效益为核心,以绿色有机农业、订单农业为抓手,以营销促进生产,积极引导农民减少大豆种植,适当压缩玉米面积,扩大水稻生产,增加马铃薯、杂粮杂豆、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今年种植水稻512万亩,马铃薯195万亩,杂粮杂豆75万亩,同比分别增加70万亩、28万亩和38万亩;玉米、大豆同比分别减少92万亩和122万亩。2013年秋季,全市克服涝灾面积大、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完成秋整地1816万亩,其中深松整地945万亩,水田整地350万亩,大垄整地350万亩,连片整地1410万亩,89%整地达到待播状态。
利用连日来的好天气,梅里斯区大八旗洋葱合作社开始忙碌起来,到处都是农民移栽洋葱苗的身影,二十多名农民正在将大棚里培育出来的洋葱青苗移栽到地里,挖坑的、栽苗的、填土的,气氛好不热闹。
近年来,梅里斯区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近郊的区位优势,把发展洋葱产业作为合作社增收的出路。今年洋葱种植面积增加到10万亩,比去年增加近25%。现在全区洋葱大田种植面积已过半,目前已经全面完成洋葱移栽工作。
全市从2月下旬开始,组织农民开展清雪扣棚工作,3月末前全部完成水稻育秧扣棚进入育秧阶段,全市原有25处水稻智能浸种催芽车间提早完成设备检修,省下达的33个智能浸种催芽车间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
加快物资准备推广农业先进科技
全市积极做好市场分析预测,把受灾农户资金物资筹集作为重点,落实金融支持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政策,引导受灾户外出打工增收、加入合作社,帮助受灾户渡过难关,保证春耕正常进行。今年全市物资准备发挥合作社“统”的功能,提早购进种子、化肥、柴油、农膜、农药等物资,尽可能减少成本。
克东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温丽,春节过后一直没休息过,作为全县农业专业技术服务小分队成员,她和同事轮流为全县农业技术培训班讲课、到电视台进行专题讲座,为农民提供面对面技术服务。今年克东县紧紧围绕重点项目、重点技术,有针对性开展科技培训,现已培训3.4万人次,初步实现了在春耕生产中乡(镇)有专家、村有能手、户有明白人。
为重点推广10项高产栽培新技术,全市制定主要作物品种区域布局规划,推广面积7200万亩次,继续实施“2513”高产创建工程,落实玉米、大豆、马铃薯核心区大垄高产栽培模式340万亩。全市已完成农民科技培训45万人次。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到省内其他地市学习水稻生产新技术,确定在全市水稻主产县开展水稻“旱种湿管”技术试验工作。
推进规模经营强化备耕生产指导
到2013年末,全市各类合作社发展到7622个,今年把农民土地入社作为重点,推进合作社扩面、提质、增效,全市入社农户达到79万户,占全部农户的90%,入社土地达到2710万亩,占村集体耕地面积85%。全市还重点抓好以种植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土地规模经营,做到经营主体、经营方式、配套设施和地块四落实,今年实现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000万亩以上目标。
在龙江县广厚乡惠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50栋高标准育苗大棚已装备完毕,每个大棚360平方米能育70亩地秧苗。社员们正在选种、配肥、摆育秧盘、铺苗床土,忙得热火朝天。合作社理事长侯成良介绍,今年合作社有209户社员6000亩地,通过标准化温室育苗,每亩可增产200斤,亩产可达到1500斤。
根据春耕重点,全市印发农村“四权”抵押贷款、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5个实施方案以及全市水田发展规划。4月9日,召开全市水稻生产(甘南)现场会议,对水田开发三年攻坚战以及今年水田生产、大田播种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派出4个工作组督导检查农村重点工作,深入受灾乡村、农户,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基层情况,加强备耕工作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备耕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