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将建社区救助网和救助点 三类人群将受益
2014-05-21 10:32:01 来源:生活报  作者:于海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5月21日讯 “家属找不着,社区不愿接收,我们这儿又没有足够的能力照顾好他们,真是愁人。” 20日一上班,哈市救助站接待管理科科长赵晗阳一边为一位刚来站的流浪汉登记,一边无奈地说,“救助站本来是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中转服务’的,现在流浪者却长期滞留在这里。一方面给我们的运转带来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人手紧缺,我们难以保证照顾周全。希望社区和五保供养机构能够帮忙分担我们的压力。”值得欣慰的是,市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情况,在近期的一次会议上,确立了将建社区救助网和救助点来救助流浪人员。

  人群一:“三无”老人

  “7旬老汉在这儿‘养老’,我们真怕照顾不好他”

  “我觉得救助站挺好的,有吃有喝,啥也不用自己操心,和流浪的伙伴们还有共同语言。”75岁的流浪汉郭启平说,这是他一直向往的生活,他想在救助站里一直这样住下去,即使找到亲人他也不想回去了。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郭启平一个人在外打工为生,和妻子离婚后,就和儿女们失去了联系,和亲属也少有来往。这几年岁数大了,难免疾病缠身,在上海打工时就发了病,老乡报警后被送回了原籍哈尔滨。

  “75岁的老爷子在这儿‘养老’,我们真怕照顾不好他。”赵科长说,郭启平在站里已经住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经站里查找,郭大爷虽然户籍在哈市松北区,但他所住的村屯早已经动迁,他的亲人也不知搬去哪里,老人离家多年,而且患有老年痴呆,很多事情已经无从记忆。“我们毕竟不是专业的养老机构,老人在这里养老,万一我们照顾不周出个闪失可咋办。”赵科长说,“但目前的情况是,他的亲人找不到,社区也无法安置解决,为避免老人再次流浪,目前只能滞留在我们这里。”

  人群二:亲人“弃管”者

  “家属拒绝接纳他们,有人回家后被再次抛弃”

  在哈市救助站,像郭大爷这样长期滞留的流浪人员不在少数。其中,滞留时间最长的有4个多月。这些人的户籍地都在哈市或周边市县,他们或年迈体弱,或疾病缠身,家庭住址虽然查到了,但多为“空户”,没有住房,找不到亲人,说白了就是无家可归。

  赵科长告诉记者,这些街头流浪的人员,年轻力壮时离家,年老后身体患病或精神出问题被遣返回乡,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长期流浪中,养成乖戾和暴躁的性格,监护人基本放弃了对他们的监护。

  “有的我们已经找到了他的亲人,即使是儿女、夫妻,都会以各种理由拒绝接纳他们,反而希望政府部门来供养。”赵科长说,有的即使暂时接收了,也不履行监护责任,被家人抛弃后导致其再次外出流浪。

  人群三:精神疾病患者

  “有人要点煤气罐,有人要烧房子疯起来都拦不住,这安全咋保证”

  “目前哈市救助站共有150张床位,日救助量最少也有四五十人。一旦遇到灾害天气,站内床位供不应求。有的滞留人员生活不能自理,还要由专人提供喂水、喂饭等服务,救助站人手有限真是照顾不过来。”哈市救助站副站长张岩峰表示,人手不够倒还可以想办法,但长期滞留在这里的精神病人可着实让他们头疼。

  “有人要点煤气罐,还有人要烧房子,疯起来都拦不住,这安全咋保证。”赵科长说,为了照顾站内的几个精神病人,他们要耗费极大的精力,不仅要看护好他们,还要阻止他们伤人,但由于人手不够,很难照顾周全。

  社区和五保供养机构接收流浪老人有瓶颈

  记者了解到,根据相关规定,救助站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救助站对受助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照顾;对查明住址的,及时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对无家可归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然而,社区安置这些流浪老人也有难处。

  “家属都不管,我们社区更没法管。”哈市某社区周主任就明确拒绝过这份“安置”,当时社区有一居民,虽然房子还在,但人已在外流浪多年,而且回来时还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兄弟姐妹都不管,希望社区当监护人。周主任说,社区里就几个工作人员,正常的工作都干不过来。尤其是精神失常的老人,得抽专人24小时看护,我们根本没人手。另外,他们常闹得四邻不安,影响整个居民区环境,最好的办法是直接送到五保供养机构。

  然而,送到五保供养机构也并非上策。例如,本报曾报道过的流浪汉陈祯,其户籍所在地平房区平房镇的相关负责人就表示,虽然他的户口在村里,但没房没地,而且他有家人,在法律上是有监护人的,根本不符合五保供养的条件。

  找“家”难题如何解?社区救助或是关键

  值得欣慰的是,市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情况,并已经采取了相关行动。近日,记者从哈市召开的流浪乞讨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联席会议上获悉,今年哈市将搭建全市流浪乞讨人员社区救助联系网络,充分发挥社区救助的前沿功能,在市区内建立流浪乞讨人员社区救助点,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外出流浪乞讨和重复流浪现象、做好流浪乞讨危重病人(精神智障人员)的救治救助。此外,各社区应积极探讨以敬老服务机构为依托,建立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助点,通过资源共享,为流浪乞讨人员搭建临时救助场所,实现救急、就难。这表明,充分发挥社区救助作用,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责任编辑:李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