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7日讯(记者 张锐 王蕊) 2014年高考首日考试内容已经结束,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难易程度如何?与去年相比有什么变化?备受瞩目的语文作文又该如何解读?7日下午,东北网记者专访哈师大附中语文教师高嵩博,解析2014年高考语文考题。
高嵩博认为,今年我省所用的新课标语文试卷与近几年的新课标语文试卷相比,一些题型在形式上有了一些变化,但总体上说,体现了高考命题“保持稳定,稳中求变”的原则。考生们在语文考试后普遍反映,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与平时的复习方向、模拟试卷在命题思路及命题形式上吻合度颇高,一些试题在考察形式上有了一些变化。
文言文考题考察学生语感
如文言文阅读部分的第5题,将以往我们比较熟悉的“人物形象理解”题换成了“给出文中句子,并在选项中给出四种断句”的形式,让考生选出断句最为准确的一项。
文言文断句,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在往年一些省份的高考题中就已出现了断句题型,今年新课标试题给考生断句选项的出题方式,在尝试新形式的同时,也给了同学们一定的提示,可以说既考察了学生对文言文段的整体理解,又适当的降低了难度,也拓展了文言文的考试题型。
考题注重考生对文章的理解
今年试卷中“名篇名句默写”改变了以往“补写空缺部分”的出题形式,取而代之的是“理解性默写”,即给出一些相关提示,让考生写出相应的句子。三道题分别考的是《逍遥游》中用“朝菌”和“蟪蛄”,体现“小年”的句子;《行路难》中表达李白旷达、境界豁然开朗的句子;《赤壁赋》中体现曹军气势雄壮的句子。
这三道题默写难度不大,考生不仅要准确、熟练的掌握原文,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它的答案仍然具有唯一性。对于这种默写方式,考生并不陌生,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就练习过相应内容。比起以往的传统型默写题,今年的考题更加注重考生对文章的理解。
考题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今年第Ⅰ卷的现代文阅读题内容考察的是我国历史中周、汉、唐、宋等朝代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这一内容也体现了命题人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食品安全的意图。
考生在出考场后还谈到了病句题选项中的“舌尖上的中国”,可见试卷“潮”味十足,贴近了生活,也贴近了考生。语言运用题中提到的“春游分组”方面的内容,也让学生倍感亲切!
作文关注“爱的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作文仍然采取了给材料作文,延续了材料作文这一命题形式。今年采用的是一则“现象表述材料”,仍然十分贴近生活。
材料中提到“人们喜欢给动物喂食”,而在野生动物保护区又立着写有“禁止给动物喂食,这样会让它们丧失觅食的能力,若违反规定将严厉处罚”的告示牌。
细读此材料不难看出命题人对如今教育中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关爱过度”,以至孩子丧失“觅食能力”这样的担忧;也有对孩子过分依赖父母,无法独立生存这样的现状的思考。立意可分别从“喂食者”或者“被喂食的动物”两个角度进行,可以议论“爱的方式”、“学会独立,不做被喂养的动物”等方面。该材料可以引发师长们、孩子们乃至全社会的思考,很有现实意义。
高嵩博,哈师大附中高三教师,有多年高三教学经验。多次荣获国家、东北地区、省、市各级赛课、说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大赛一等奖。连续多年获省教学基本功、教学能手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作文大赛,学生作品均获一等奖,其个人被评为国家级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