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哈三中教师解读高考作文:蕴含对当下社会的关注
2014-06-08 18:50:27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杨海全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人民网哈尔滨6月7日电(杨海全)6月7日上午,2014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落下帷幕,高考作文依旧成为考生关注的焦点。考试结束,人民网黑龙江频道第一时间邀请到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冯岩,在她看来,黑龙江省高考所使用的2014新课标二卷作文延续着一贯的稳扎稳打的风格,总体来看,题目不是很难,并且与2008年黑龙江高考作文题立意角度、思考过程有些相似,对于在立意方面有所准备,面对材料能够冷静分析的学生来说,应该没有问题。

  黑龙江省新课标二卷实行到今年是第五年,五年都是材料作文,从作文类型看,只有2010年是多材料,其余几年都是单材料;2010年到2013年是故事哲理类与现实评论类逐年轮换。而今年,则是由现实引发的材料,材料中既有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又有对人文社会问题的挖掘。作文题虽然没有直接追随社会热点,但也蕴含着对当下社会的关注,应该说是一道不错的题目。

  题目本身很好理解:即使是喜欢动物也不能随意给野生动物喂食,执意而为会受到惩处,因为这样会使动物丧失觅食能力,从而降低生存质量。

  我们要关注到这则材料里的几个关键词:喜欢、喂食、保护区、野生、觅食能力、惩处。

  我们不能以喜欢为借口随意而为,表面看起来友善关爱的喂食行为反而有害。保护区代表的是对野生动物更深入、彻底、周到的保护,而不仅仅是喂饱即可,而野生本身也是一种保护。只有学会觅食野生动物才会更好的生存。人们一意孤行只能受到惩处。

  对这几个词语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以后,就应该可以思考出几个立意的角度:

  首先,把这则材料当成现实材料,我们可以考虑写关爱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么写一定是贴合材料的,不过,这种单纯就事论事的写法有些窄,不大好引发。

  另外,还可以从“人们”的角度立意,人们出于喜爱去喂食,却削弱的野生动物的生存能力,适得其反,这是一种错误的关爱。由此,可以进一步引发,“人们”就如同现实中的家长和老师等等,而“野生动物”就如同现实中的孩子,“动物保护区”就相当于现实中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觅食能力”就相当于现实中的独立生存能力。“惩处”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美好期待会落空。那么,立意就很明显了: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会使孩子失去独立生活能力。

  当然,也可以从“野生动物”的角度立意,这个思维过程和上一个类似,只是需要从孩子的做法上考虑,即:孩子要学会独立生活,不能过分依赖那些关爱他们的人。

  从操作层面上来看后两个角度比较好写,因为引申到现实社会,联想到生活实际,学生会比较有话说,也容易写出真情实感。现在的学生大多是是独生子女,备受呵护,他们对这类问题是有切身感受的。另外,教材里学过的内容也可以用作例子,比如《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这就是很好的学以致用。

  而有的学生写了要听从别人的劝告,这样的应该是有些离题,因为没有关注到这里的关键内容:人和动物的关系。

  教师简介:

  冯岩,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哈尔滨市骨干教师,哈尔滨市课改先进个人,哈尔滨市科研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中语会委员,《课堂内外》编委,全国读书百杰。

责任编辑:宋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