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2014年高考政治试题解析:难偏怪题减少 紧扣时事热点
2014-06-08 22:42:53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8日讯(记者 王蕊) 随着2014年高考第二日考试落下帷幕,高考文科综合考试也顺利结束。8日,记者专访了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组的唐秋月老师,为广大网友解析高考政治试卷。

唐秋月老师近照

  唐秋月老师认为,2014年的政治高考试题体现了“注重能力考查,力求平稳过渡”的价值追求,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新教材中,调整较大的知识点并未作为重点,题型中也未出现计算、图表、漫画、古诗等常见形式,少了难偏怪题,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品质,试题更注重内容的科学、规范、朴实和新颖,基本可以概括为如下特点:

  ——稳定性高

  结构、题型、难易度比例、题量都比较稳定。试题凸显对基础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考核。如,选择12题,考查价格的概念、价格的决定因素、价格、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选择20题,考查物质、意识、实践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选择题22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看似简单,实则是对考生理解概念的基本内涵和相似知识点之间区别的精确度考查。哲学主观题39题(2)问,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文化主观题39题(1)问,考查文化创新等,都更强化主干知识点。

  ——突出能力

  选择题题肢的设置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涉及的知识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选择20、21和23等题,把哲学原理和材料融为一体,着重考查考生活学活用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选择题13题,需结合税收的作用和关税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主观题38题(1)问,需要充分结合材料信息归纳概括观点,谈信息消费的积极作用;主观题38题(2)问,阐明为什么要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并分别说明人大和政府怎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关注热点

  如选择14题,材料为治理雾霾天气的政府经济措施;选择17题,材料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等,都直接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实问题。主观题38题,信息消费和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等问题,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选择21和23题,与科技密切相关,考查矛盾与规律的相关知识点。这些背景材料,都紧扣时代脉搏,不回避热点焦点,但也不过分追求热点焦点,试题关注社会问题和国家的发展。

  ——意境优美

  如选择题19题中,出现了“舌尖上的中国”这些流行元素,正如题目所说,这部纪录片“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创设了富有诗意的情景材料,题肢的文字表述也力求美感和韵味,彰显人文性和艺术性。

  ——形式变化

  如选择题15题,问构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关系的是何种顺序,实则为传导类习题,要求注重时间发生先后和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如主观题第39题(3)问,围绕“理想、奋斗、价值”为关键词拟定要点式发言提纲,要求言简意赅,每个关键词对应相应要点,侧重考查考生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方式。在课改地区的习题中曾经出现过,全国卷中较少。这在题型上,算是仿照文化先行地区试题的一种尝试。

  ——立意高远

  主观题39题(1)问,关注文化创新的作用,指明了传统文化发展方向,切入自然、导向鲜明。39题(3)问,在素材的选择和设问的指向上,都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引领,传递了“正能量”。

  纵观整套试卷,使考生看上去熟悉,情感上安慰,较容易落笔。较前几年试题,略微降低了难度。最终的分数高低,可能要在答题的细节上较量,从而拉开距离。

  名师简介:

  唐秋月,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政治高级教师,高三备课组长,教育硕士,市级骨干教师,区优秀教师。曾获全国政治说课比赛一等奖。

责任编辑:张广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