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6月9日讯 “心连心、促和谐”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开展以来,五大连池市的党员干部丢“官气”接“地气”,既“身入”也“心入”,访民情听民意,扎扎实实谋民生,思想认识普遍提高了,工作作风明显好转了。在各级党政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窗口单位,往日里“少作为、难作为、不作为”的现象少了,埋头苦干为群众办实事的多了。党员干部的所思所想与人民群众的所盼所忧终于踏上了同一个节拍,共同唱响和谐“变奏曲”。
亲民
从“皱眉头进门”到“坐炕头唠嗑儿”
一网兜新鲜的豆角、一盘自家做的粘豆包、两只活鸡……几乎每名帮扶干部都收到过困难户送来的这些“礼”。“刚下基层,真是带着任务去的,”帮扶干部王艳说,“记得帮扶对象家里没有电视,我把自家的旧电视送过去了,他们一家人不仅没嫌弃,乐呵呵地接受了。”下基层以来,党员干部与百姓之间的这份情越处越深,不是亲人却更胜亲人。
然而刚一开始时,曾有许多干部是拖着步子下村、皱着眉头进门的。
王伟清楚记得自己是2012年2月21日第一次走进帮扶对象的家,他的民情日记这样记述着,“逄大娘家,中间是厨房的柴堆、冬储白菜在柴草中包裹,西屋用塑料布吊棚,东屋及厨房未吊棚,窗户单层,一铺炕,较整洁。成员:逄大娘、儿子逄金刚、孙子逄属文。大娘丈夫病逝,逄金刚离异伴有间歇性精神病(抑郁症)。逄属文8岁,小学二年级,比较淘气,我们唠嗑的时候,他竟然在屋里放了一挂鞭炮。第一次见他们,比较生疏,亲近不起来……”
王伟去的次数越来越多,缺啥就给送啥,雨灾后的房屋修缮,孙子的教育问题,逄大娘从最初的不太信任到后来事无巨细“有商有量”。2012年春节前,王伟备好年货,带上15岁的女儿去逄大娘家体验生活,“我闺女想象不到竟然还有生活这么困难的家庭。之后凡是她有好吃好玩的东西,都会问我弟弟(逄属文)需不需要?现在她比我还关心弟弟的学习和生活。”
张淑艳说,第一次在新发村见到帮扶的83岁老人时,老人挺着脖子对她说:“你们想干啥?”而今天,老人总想着将大棚里应季的新鲜蔬菜给她送点;朱孔霞的帮扶对象是一个29岁的聋哑女孩,开始连她自己都以为的“作秀”、“走过场”、“出风头”,如今却演变成,她坐在帮扶对象家的炕头上,女孩妈妈和她商量的是女孩的婚事,聊的是拆迁上楼后的生活愿景……
实干
从“傻瓜手册”到“卫生服务连心卡”
去年年底,一本绿色封皮的“傻瓜手册”在五大连池市一些种粮农户的手中传阅。这本“傻瓜手册”是由市财政局制作的《五大连池市2014年种粮大户申报材料申报样本》,为的是方便本地种粮农户申请之用。手册用最简单易懂的形式,其中包括种粮大户的资格、审批流程图样本、申报基础设施样本等申请需要的材料,一样一样按顺序贴好,告诉农户们申请时就“按本”而来。这本小册子被农户们亲切地称之为“傻瓜手册”。帮扶干部们说,有的农户压根不知道有关政策,宝贵的补贴资金经常被忽视了。今年,全市26户种粮农户在“傻瓜手册”的帮助下成功申请了补贴。通过常年下基层,与群众近距离接触甚至朝夕相处,党员干部更真切地了解了社情民意、民生冷暖,从而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民生工作,提升服务水平。
像“傻瓜手册”这样在心连心活动中诞生的别具特色的帮扶形式不胜枚举。
五大连池市卫生局局长快人快语:从前,大家工作缺活力,少干劲,自打“心连心”活动开展以来,每个人都动了起来:帮农户报销合作医疗、解释相关政策……还主动创新服务形式,全市93个行政村,每个村民家里都有一张“心连心、促和谐卫生服务连心卡”,卡片上有所在村卫生所的名称、村医姓名、服务辖区和联系方式。“村里腿脚不便的老人、留守儿童病了,只要打个电话,我们就上门服务。”216名村医统统如此。
五大连池市就业局原来每年只举办一两次招聘会,现在变为不定期举办招聘会,“有需要就办,我们主动联系外地和本地企业。”该局的党员干部说,“每个月定期走进社区和企业,探访求职者和用工者需求,还开展免费的订单式培训,提高老百姓求职的成功率。”去年他们就成功组织了6次大型招聘会,登记在案的3100多人求职成功。供电公司大厅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旦接到报修电话,最偏远的乡镇必须45分钟之内到达。6个乡供电所全部开展购电、咨询用电安全等上门服务。
感动
从“人助”、“自助”到“助人”
党员干部走进社区下到村屯,为百姓解难题、谋发展。他们的努力付出,让许多曾经困苦的家庭如饮甘霖,如沐春风。而这些受帮扶者也饮水思源,主动回馈社会,实现了从“人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
青山镇丽都小区2单元6楼2号,33.94平方米的廉租房是吕洪华和女儿尹鹏宇相依为命的家。采访当天,吕洪华笑呵呵地迎记者进门,一时间窗明几净的小屋里暖意融融。吕洪华46岁,眼睛有残疾,2012年之前,她和女儿拿着每月420元的低保,一年里搬3次家。她不知道,在离当年高考还有100多天时,贫困压抑的生活,让女儿尹鹏宇毅然决然地选择放弃高考。“刘叔叔,我不想考了,即使考上了也没钱交学费。”这是当年尹鹏宇告诉帮扶干部的话。“孩子,放心,学费叔叔给你拿。”在帮扶干部的劝说下,尹鹏宇奋起直追,努力学习,当年就考上了黑龙江财经学院,如今尹鹏宇又修了哈尔滨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第二学历。“心连心活动让我女儿圆了大学梦。”吕洪华说。
今年清明、“五一”小长假,尹鹏宇回家过节时也没闲着,拿起曾经的课本、试卷和练习题册,她当起了补课老师。开始大家都以为她在勤工俭学,然而附近接受补课的孩子们却说,“这是义务的。”知女莫若母,吕洪华最明白自己闺女的想法,“我都够好的了,能上大学,知足!对附近这些家庭有困难又想考大学的孩子来说,我能做的太有限了,还收啥钱呢。”吕洪华代女儿说出了心声。
受助对象能主动去“助人”,听闻这温暖的故事,帮扶干部说:值了!下基层,改变的不仅是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更在全社会激发出强大的正能量,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和谐乐章,处处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