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1日讯 6月5日16时17分,一封电子邮件出现在了《齐齐哈尔日报》社会生活部的邮箱中,邮件的题目为《两亿年前远古生物重现哈拉海农场》,这条新闻线索吸引了记者的高度关注。
6月7日上午,记者驱车前往嫩江之畔的哈拉海农场,实地调查“远古生物”之谜。
经过近2个小时的颠簸,6月7日12时许,记者来到了哈拉海农场第二作业站,在路旁的水渠中见到了“远古生物”的真容。
这种生物的大背壳呈椭圆形,中部为墨绿色,边缘接近透明;腹部细长,分为数十节,柔软灵活;长尾巴成叉状;体长从2厘米至5厘米不等。这种生物的胸腹部还有数十对叶子一样的附属肢体,在水中游动时非常灵活,这就是被当地人称为“马蹄子”的小生物。
在路北侧的水渠中,由于水面几近干涸,大量“马蹄子”被困住动弹不得。而在道路南侧的水渠中,由于水渠内约有30厘米深的积水,“马蹄子”活得非常“滋润”,大大小小的“马蹄子”不计其数,在水中的密度很高。
有的“马蹄子”在淤泥中钻洞,记者用芦苇试了一下,它们挖的洞约有10厘米深。有的“马蹄子”在水中游弋,它们有的背壳朝上,看上去像一只只蝌蚪,有的腹部朝上,红色的腹部加上数十对叶子一样的“爪”依次划水,有些像吸饱了血的蚂蝗。
据在此承包水稻田的农民于凤源介绍,他从2012年开始,在哈拉海农场承包了400亩水稻田,每年都能在水稻田和周围的水渠中发现“马蹄子”的身影。但是,今年夏天“马蹄子”的数量特别多,用于凤源的话说:“今年‘马蹄子’特别厚,不知是不是去年的那场大水把它们给冲出来了。”
于凤源说:“这‘马蹄子’是我在插完秧以后发现的,当时没见有几只,后来就越来越多,我这一个水稻池子几乎全是了。”
从5月初水稻田蓄水开始,大大小小的“马蹄子”就陆续出现,但是“马蹄子”并不吃水稻苗,于是于凤源就没有太在意。6月初,水稻田开始使用农药的时候,水稻田中的“马蹄子”就全都消失了,只能在没有打过农药的水渠中才能找到“马蹄子”。
疑问重重:“马蹄子”究竟是啥?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马蹄子”是当地农民以往经常见到的一种动物,但是近几年却很少见到它的身影。哈拉海农场职工刘涛说:“这个虫子我在1998年前见过,以前见过这虫子都是在水沟里,大家都叫‘马蹄子’,具体叫啥也不知道,跟蝌蚪似的。”
今年刚刚发现“马蹄子”的时候,哈拉海农场的工作人员就在网上开始查询,“马蹄子”究竟是啥呢?他们在网上通过文字描述和图片对比,怀疑“马蹄子”就是“活化石”鲎虫。
但是,哈拉海农场并没有研究水生生物的专家,“马蹄子”究竟是不是鲎虫,他们也叫不准,他们就把相关情况汇集起来,于是就出现了前文中出现的那封电子邮件。
“马蹄子”究竟是不是鲎虫?它真的存在了上亿年吗?是什么原因让“马蹄子”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十多年呢?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携带着装满“马蹄子”的塑料瓶回到了齐市。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些在水渠中“活蹦乱跳”的“马蹄子”在记者的塑料瓶中“水土不服”,回到市区不久就都死了。
农业专家:洪水冲出“马蹄子”
6月9日9时许,记者来到了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见到了总农艺师、推广研究员、植保学科领军梯队带头人刘福齐。
刘福齐一见到样本就说:“这不就是咱们小时候常见的‘马蹄子’嘛。”今年57岁的刘福齐说,自己小的时候,齐市市区的水泡子里都能发现“马蹄子”,但是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这些水泡子都消失了,“马蹄子”也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于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马蹄子”了。
不过,由于“马蹄子”并不是害虫,所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并没有对它进行过专门的研究。
对于“马蹄子”今年数量特别多的原因,刘福齐推测,去年我市遭遇了一场洪涝灾害。极有可能是洪水将“马蹄子”的卵给冲刷出来,同时给它们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进行繁殖,所以今年“马蹄子”的数量特别多。
据哈拉海农场的工作人员介绍,哈拉海农场总耕地面积16万亩,其中水田12万亩,去年有接近4万亩水田遭水灾影响,而这些地区正是“马蹄子”出现的集中区。
专家解疑:此乃“活化石”鲎虫
6月9日9时30分许,记者带着“马蹄子”的样本前往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进行求证。
看到“马蹄子”的样本,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张培华问记者:“你们从哪里找到的?这种生物我小的时候就见过。”
原来,出生于1969年的张培华在1977年的时候迁居到了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巨宝山村一屯,而这里紧邻哈拉海农场。
再次看到儿时手中的玩物,张培华说:“小的时候这种小生物到处都是,下过雨后,连马踩出的小水坑中都能看到。那时经常会把它们从水里捞出来玩。但是‘马蹄子’究竟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就连村里的老人们也不知道。”
于是,张培华请来了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教师、博士周瑶来解答记者的疑问。
周瑶仔细观察了“马蹄子”的样本后说:“这种小生物我在电视上看到过,只不过我以为它的体型会更大些。”因为在现实中没有见过“马蹄子”,所以周瑶也不敢肯定“马蹄子”是不是鲎虫。
为了进一步确认“马蹄子”的身份,周瑶联系了她的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子健。邱子健是原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研究方面的专家。
邱子健介绍说,“马蹄子”就是鲎虫,它在我省分布比较普遍,在部分水稻田和水渠中能够发现。但是,鲎虫对水质要求很高,喜欢生活在比较清澈的水域中,如果水质出现污染,那么鲎虫就无法存活。
虽然我省还没有发现鲎虫的化石,但在我国的新疆地区曾经发现过三叠纪的鲎虫化石。经研究发现,鲎虫作为一种小型甲壳动物,早在3亿年前的古生代就已经出现,比恐龙出现的时间还要早,是名符其实的“活化石”。
根据鲎虫的生活习性,每年的4月到6月,鲎虫开始陆续出现,个体成活时间在20天到90天左右,它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产卵的数量也非常大,繁殖速度快,这也是鲎虫从3亿年前就出现,一直存活到今天的原因。鲎虫以一些小动物和水藻、杂草为食,属于杂食性动物。由于鲎虫吃水稻田中的杂草,所以对庄稼没有害处。
虽然鲎虫很“不起眼”,但是在食物链当中,鲎虫也是一个必不可缺的环节,对保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到7月份的时候,鲎虫的数量就会明显减少。目前,在日本和台湾地区,鲎虫被人们当做宠物来喂养。
鲎虫安家:生态环境“试金石”
在采访过程中,农业专家刘福齐和生物专家邱子健都特别强调了一点,那就是:鲎虫对生存环境,特别是对水质极为挑剔,有一点儿污染,它都活不了。也就是说,鲎虫就是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试金石”。而鲎虫能在嫩江之畔存活至今的重要原因就是——生态环境好。
市环保局副局长吴连君向记者介绍,2013年,我市水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和声环境质量全面达标。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核心,以强化环境监管为手段,近年,全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在地表水源中,浏园水源地达到其使用功能,全年12个月监测结果均达到国家城市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水质指标标准,中心城区和富拉尔基区地下水源地的主要指标达标率为100%。
市环保局副局长吴连君说,像嫩江这样,流经较大城市能够达到水体功能区要求的大的河流很少见,而哈拉海农场则处在嫩江流域的主要地区,所以生态环境较好。这一席话也正应了刘福齐、邱子健两位专家强调的观点,这就为我们解开了嫩江之畔哈拉海农场鲎虫生存之谜。
新闻链接:
鲎虫,俗称王八鱼、水鳖子、王八盖子、马蹄子、西纳根结虫(蒙古语),别名三眼恐龙虾。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属鳃足纲,背甲目,现在已知的大约15种鲎虫都是淡水鲎虫,栖息在湖泊、池塘中。
鲎虫是典型的水底栖居动物,主要食有机体的碎屑,或者捕捉小的水生物和它们的幼虫。幼虫成长阶段会很快经历多次蜕壳,在30天内进化至成虫。
之所以称之为三眼恐龙虾,是因为它有三只眼睛,两侧黑色的复眼,还有中间一只白色感光的眼睛;另外恐龙虾是因为它经过了恐龙时期没有绝迹,名称因此而来。
鲎虫的原产地是下雨天所形成的天然池塘,这些天然的池塘在干旱时期都会干涸消失,成虫因为缺乏水份以至于干死,但是它们的卵却因为干涸而进入了一个生物界的特殊现象——“滞育期”。据目前科学家的实验室研究,只要保持在干旱的状态下,至少有25年之久。也就是说一个鲎虫的卵摆上25年,再将它丢到水里,它还是会孵化。
由于鲎虫的卵有“滞育期”,所以鲎虫能躲过白垩纪——恐龙灭绝的年代,在冰河期之後再次繁荣起来。在这走走停停的生命旅程中,鲎虫完全没有进化,保存了三叠纪时原始的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