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哈尔滨2013年以来受理诈骗案 七成以上被骗者为老年人
2014-06-14 13:25:58 来源:生活报  作者:杨雪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6月14日讯 记者13日随哈市政协进行养老产业调研时获悉,2013年以来,哈市受理的诈骗案件中,70%以上是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尤其在遇到“法院传票”、“洗黑钱”和“子女有危险”等电信诈骗时,老年人更容易上当。

  为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哈市公安部门在受理老年人报案后,将加大打击力度并全力追缴赃款赃物,最大限度减少老年人的损失。同时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采取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对常见骗术进行讲解,提升老年人的自防自护能力。

  为进一步预防电信诈骗,哈市公安部门专门开通了预防电信诈骗案件服务电话96345,24小时接听哈市市民电话。这部“防忽悠热线”可根据以往侦破此类案件积累的经验,帮助老人核实电话或短信内容的真伪,防止老人上当受骗,减少财产损失。

  电信诈骗

  案例:2013年9月,79岁的李大爷在家中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某地公安机关,得知李大爷涉嫌“洗黑钱”,要求李大爷提供一系列的资产证明才能证明清白。李大爷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对方又称如果无法证明资产没有问题,将会冻结李大爷名下所有账户,直到查清为止。李大爷只好听从对方的要求,来到家附近的ATM机,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将所有存款都打到对方的账号内,28.5万元养老钱就这样落入骗子手中。

  骗术解读:电信诈骗是近年来常见的诈骗手段,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的方式,以被害人涉嫌犯罪、银行卡透支、中奖、退税、低息贷款、低价机票、购买股票等借口来设置骗局,不见面,不接触,把老人的钱忽悠走。近年来,电信诈骗犯罪不断增多,而且呈现出跨国跨境犯罪、作案手段隐蔽、调查取证难等特点。加上老年人辨识能力较差,一听到“洗黑钱”这样的字眼后,往往没了主意,不知何处求证真假,因此较之其他年龄区间的人群更容易被骗。

  迷信诈骗

  案例:今年5月,80岁的刘大娘在自家附近遛弯时,遇到两名陌生女子,两个女子一个说看出刘大娘的儿子有“血光之灾”,一个说另一女子是“大师”看得特别准,两个女子一唱一和让刘大娘信以为真。自称“大师”的女子称,要破财免灾就要拿出一万元钱放在她这里,她做法后将钱还给刘大娘,将附着灵气的钱供奉在家中就可消灾避祸。随后,刘大娘取出钱来给两名女子“做法”,并约定了取钱的时间,哪知到了约定时间后,刘大娘等了许久也不见来人,在邻居的提醒下,才知道是上了骗子的当。

  骗术解读:犯罪分子冒充宗教人员,自称有法术,主动接近老年人,以“血光之灾”等语言恫吓,以“做法事”可消灾为幌子,诱使老年人主动交出家中钱财以“破财消灾”。此类犯罪手法虽然简单,但犯罪分子抓住了老年人希望子女平安的心理,仍然有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

  保健品诈骗

  案例:2013年7月,65岁的张阿姨参加了一次社区活动,体验了一种保健品。她感觉产品不错,多次购买后,销售人员推荐她做“地区代理”,不光有产品赠送还能赚钱。张阿姨禁不住忽悠,掏出了25640元作为进货款,结果人财两空。

  骗术解读:犯罪分子以举办“健康讲座”、“厂家答谢会”等形式,利用老年人关注养生、预防疾病的心理,诱骗老年人购买假冒伪劣保健品和药品。这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类新型违法犯罪活动。老年群众花费大量钱财,买回的却是假药,不仅蒙受财产损失,还影响身体健康。此类犯罪分子大多是流窜犯罪,并通过夸大功效、大幅打折、赠送礼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注意力,逐步骗取钱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