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体育·健身  >  体育
搜 索
珠峰上的人梯——记中国第一代登山运动员刘连满
2014-06-16 16:17:03 来源:东北网  作者:祁跃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6日讯 1960年5月24日,人类史上中国人首次从喜马拉雅山北坡登上珠峰,令世人震惊,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为家喻户晓的登山勇士,而差之毫厘而未登上顶峰的黑龙江省登山运动员刘连满,他的事迹同样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刘连满。

  刘连满,哈尔滨电机厂退休职工,1930年12月出生在河北省宁河县,汉族。中共党员,国家级运动健将,曾任国家登山队队员、队员兼教练。5岁丧父,故乡的盐碱地几乎寸草不生,家中弟兄6人靠母亲讨饭维持生活,虽然童年靠吃高粱皮拌野菜经常食不果腹,但上天却给了他异乎寻常的体能和力量。10岁时他能挑两桶水从村东走到村西几公里,与生俱来的强健体魄和艰苦生活的磨练,锻造了他日后征服一座座雪峰的天赋条件。

已逾八旬的刘连满老人。邵国良 摄

  刘连满自小随父母乞讨一路来到黑龙江双城子(今双城市)。1951年,18岁的刘连满已在哈尔滨西郊小三姓屯落户并到哈尔滨电机厂参加工作任警卫队员。聪明好学的他很快被领导重视,多次安排他参加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班。这个近万人的大国有企业给了他施展体育才能的天地,他代表厂里参加市、省及机械行业全国运动会都取得好成绩。1955年底,全国总工会要人组建中国第一支登山队,刘连满成为最后被确定的12名队员之一,到苏联参加登山训练,从此命运将他与座座雪山连在了一起。1957年中苏联合登山队来到四川最高峰贡噶山面前,贡噶山虽然不到八千米高,但山势极其险峻,气候十分恶劣,这里是人迹不至,鸟儿也难以飞跃的禁区,高风呼啸,凛然的白雪泛着不可侵犯的寒光,但是刘连满来了,他要将梦想的旗帜,插在那不可一世的峰顶,这要饭长大的穷孩子要以钢铁的意志和大山较量,在这次攀登中,他11次与死亡擦肩接踵,但他终于成功了,他也终于明白,不是他征服了大山,是大山接纳了他,接纳了他的勇气,他的顽强,他超人的毅力,他忘我的纯净。贡噶山复归平静,很难有人再次掀开过她那神秘的面纱。回到北京后,庆功会上,刘连满被授予“运动健将”称号,并接过贺龙元帅亲手颁发的奖杯、证书,是黑龙江获此荣誉的第一人。


  1960年春,中国(人)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刘连满以主力队员身份参加了这一次攀登活动。他一直走在队伍前边,负责侦察修路。队伍通过北坳“冰胡同”时,他将一个个队员从下方拉了上去,表现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最后,他作为主力队员参加了突击顶峰的活动。突击队伍为了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人指挥,决定由王富洲担任组长第一代理人,刘连满为第二代理人。

  1960年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面五星红旗、一尊高约20厘米的毛泽东半身石膏像。即使如此,他们前进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因为从5月17日上山以来,他们已经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艰苦行军,体力消耗巨大。

  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70米。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在前面开路的屈银华,一连滑倒好几次。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

  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歪,便扑通一下跌落到原来的地方。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大家不得不停下来想办法。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地翻过高墙的经历。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但是,刘连满一直坚持着。他先把屈银华托了上去,然后又托贡布。最后,王富洲和刘连满借着上边放下来的绳子的帮助,也爬了上去。

  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在这人类从未到达过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们将要遇到什么困难,要走多长时间,事先确实很难精确估计。

  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但是,由于前一阶段花费的时间过长,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继续前进,可能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地坚持继续往前走着。

  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人类身体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于一个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后一天所忍受的。……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对于扬赫斯班的同事们来说,他的这番话确实颇有道理。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考虑到刘连满的身体由于超负荷已经严重透支,同时为了争取时间,大家一致决定刘连满留下来,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在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迎着夜幕继续向顶峰进发的同时,刘连满正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头旁边休息边等待着返回的战友。严重缺氧使他的两耳嗡嗡发响,眼前白一阵黑一阵地迸散着“金星”,他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他拉过身旁的氧气筒,气压表上的红针表明还剩下最后几十个压力的氧气。但是,他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他知道他的战友们从顶峰胜利归来时,将比他更需要氧气的支援。他决定,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他毅然把氧气筒放回原来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昏睡中的刘连满感到四肢在严寒中愈来愈麻木,心脏在缺氧的状况下跳动得愈来愈急促,他清楚地意识到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扑来。刘连满多么想活下去啊!他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强烈地感到,他应当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活着就是幸福,就是胜利,就是一切。然而他更加深刻地感到,三位正在同顶峰搏斗的战友比起他来更应当活下去,因为他们正肩负着一项多么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啊!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他担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战友们不知道他的氧气筒里还保存着氧气,他又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

  王富洲同志:

  我没有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艰巨任务。任务就由你们三个人去完成吧!我这氧气筒里还有点氧,留给你们三个人胜利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

  你们的同志刘连满

  与此同时,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正在苍茫的夜色中步履艰难地向前移动着。脚下的雪坡变得愈来愈陡,也愈来愈滑。他们翻过两座石岩以后,又登上了一座雪坡。藏族队员贡布在前面开路,不到几分钟就累得连腰也直不起来。于是,屈银华上前开路,他经过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两三步,但两腿一软,又滑回到原来的地方。最后,王富洲走到前面,他坚持为大家开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现在,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

  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在肩负为国争光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刘连满不辱使命舍己为人的事迹,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战线的一面旗帜,我国登山史上的一段催人奋进佳话。特别是他在突击顶峰的关键时刻,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的氧气留给战友们使用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50多年来一直深深地感动了几代人。在这位登山英雄的身上,让我们无不感受到伟大与平凡。

  当年的刘连满黝黑的脸膛,健壮的身体,人们看到他时,总觉得他是那样年轻,那样愉快。只会实干,不说空话;只想到别人,不想自己。现在的他是一位健硕而又乐观豁达的老人,也只有从他那因登山而残缺的一节手指上,感受到他那曾经不平凡的故事。他退休20多年了,工资不高,老伴没有工作,生活十分简朴。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曾经多次给予他生活上的帮助。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他是建国六十年体育最高荣誉获得者。人们没有忘记他,2009年他接受邀请,担任黑龙江省登山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名誉副会长和终生荣誉顾问,黑龙江省登山协会常年关心他的生活,去年在黑龙江晨报社的帮助下,大庆眼科医院免费为他做了青光眼手术,2014年中央电视台《体坛风云人物》现场直播颁奖晚会上,他作为颁奖嘉宾为丁俊晖颁奖,他的事迹被编进了全国统一教材初一语文课本,保持至今。他所到之处经常被热情的人们团团围住请他合影、签名,哈尔滨电机厂家属楼下经常看到有老师和家长带学生慕名前来与他合影。他也不忘回报社会,经常应邀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在刘连满的日记本上写着这样的话:“把最后一口水让给战友;右手坏了,用左手帮助同志!”刘连满在平时生活中也是这样做的。

  当笔者问他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得你能勇敢地做出这一切呢?老人一脸淡定的说: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10年,经济还很落后,我们的登山装备是很落后的,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们要能成功登顶必须要靠团队的力量,为了登顶我们随时准备牺牲,我们不管谁能登顶都是新中国的胜利。在那个时刻甘当开路、做人梯就是我的使命。

  (根据刘连满自述和相关事迹资料整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