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5日讯 它和恐龙是一个时代的生物,生活在两亿年前,后人称其为“三眼恐龙虾”,是真正现存于世的“活化石”。而今,它竟然若无其事地在大庆一个住宅小区的池塘里游了出来。

徐先生在小区池塘里发现了两亿年前的生物物种鲎虫。
它的出现,把在银亿小区广场上散步的人们吓了一跳,也让认识其真面目的人吃了一惊。
兴奋的读者拿来“奇怪虫子”
日前,家住让胡路区银亿小区的徐先生,兴奋地打来电话。
他说:“在我们小区的池塘里,我发现了一种古生物——鲎虫。这种虫子生活在两亿年前,和恐龙是一个时代的生物,真是太奇妙了。”
放下电话不久,徐先生兴冲冲地来到本报,他的手里拎着一个矿泉水瓶,瓶底有些许水,瓶里卧着一层黑糊糊的东西。

鲎虫有着椭圆形背部,长着三只眼睛。
徐先生见到记者,亮出了手中的宝贝,他看了看瓶里的东西,惋惜地摇摇头说:“可惜出水时间太长了,都死了。”
徐先生把矿泉水瓶里的东西倒了出来,记者看到,这是一种奇怪的生物。一共有6只,每只体长不超过1厘米,背部是黑色贝壳,像披着一副盔甲,每个都有着三只眼睛,多对儿肢体,身后拖着一条40多节的尾巴。
这生物看起来非常奇特,就像科幻作品里的外星生物。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何奇特之处?
广场散步池塘里的“史前生物”
徐先生说,他发现的这种生物叫鲎虫,真的是鲎虫吗?
徐先生是油田下属企业力神泵业的一名工人,他的爱人,是石油研究系统的一位专家,搞地质研究。
徐先生说,前几天傍晚,他和爱人带着女儿,晚饭后在银亿小区的小广场散步。
小广场高出地面3米多,广场中间有个池塘,池塘内有假山、石墩,一道石板小桥逶迤穿池塘游走,池塘的水不深,清澈见底,游鱼、水草及水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
徐先生的爱人领着女儿,在池塘边看小鱼。忽然,一个长得奇形怪状的东西在水底缓缓地游着。出于好奇,徐先生的爱人盯着它看,由于她是搞地质研究的,见过多种古生物的化石,她记得,其中一种水生物的化石——鲎虫,就是这个样子!
真的会是鲎虫吗?妻子急忙喊徐先生过来,说出了自己的猜测。
徐先生一听,也很激动,他打算捉几只回去研究研究。徐先生找来一个瓶子,开始在池塘里面捕捉这种游动的生物。
池塘内,这种生物还真不少,不一会儿的工夫,他就捉到了6只。
随即,徐先生联系了记者,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鲎虫化石(资料片)。
身份确认鲎虫也叫三眼恐龙虾
为了验证徐先生所说,6月19日13时,记者来到银亿小区的广场。在徐先生所说的池塘内,发现了多只这种生物。
这些虫的背壳呈椭圆形,腹部细长,长尾巴成叉状,体长约有1厘米,最奇特的是,每个都有三只眼睛。它们在池塘的底部和池壁上,摇头摆尾,悠闲自得地徜徉着。间或,有两只在一起嬉戏打闹,搅动起池水的涟漪。
记者用相机快门,迅速捕捉了它们的画面,随后捉了一只放进瓶子里。
它们到底是不是徐先生所说的鲎虫?记者随后来到八一农垦大学。在动物科学系,在一位李姓同学的帮助下,查阅了大量关于这种虫的资料。
经确认,这种生物确实叫鲎虫,也叫三眼恐龙虾,因为它经过了恐龙时期没有绝迹,名称因此而来。
【延伸阅读】
鲎虫是什么
鲎虫,俗称王八鱼、水鳖子、翻piapia(山西)、王八盖子、马蹄子、西纳根结虫(蒙古语),别名三眼恐龙虾。
鲎虫的大背壳呈椭圆形,腹部细长,柔软灵活。长尾巴成叉状。体长大约有100mm,共分成约40节,还有些叶子一样的附属肢体,有些肢体多达70多对。
三眼恐龙虾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俄罗斯、美国西北方、非洲、澳洲,还有一些分布区比较少,如美国中部、南部,西印度群岛、新苏格兰、加拉巴哥群岛及印度等地。最奇特也最著名的分布地为澳洲的艾尔岩(世界上最大的岩石)山顶。
三眼恐龙虾的生命力强,至今已存在两亿年,不仅被称为“活化石”,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甚至被当作宠物饲养。
这种古生物,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滞育期可达25年
三眼恐龙虾由于有着重要的生物讯息——滞育期,从而带着这个物种逃过了侏罗纪——恐龙灭绝的年代。在冰河期之后,大地苏醒,三眼恐龙虾也跟着继续完成它们奇妙的生命旅程。在这走走停停的生命旅程中,三眼恐龙虾完全没有进化,保存了三叠纪时原始的长相。
三眼恐龙虾的原产地是下雨天所形成的天然池塘,全世界都有它们的踪迹。这些天然的池塘在干旱时期都会干涸消失,成虫因为缺乏水分,以至于干死,但是它们的幼虫卵却因为干涸而进入一个生物界的特殊现象——“滞育期”。
进入滞育期的时候,雌性的三眼恐龙虾会发出一个生物讯息,告诉它们的卵“不要进行孵化”,在卵产下的第13~27天,它们会停止继续孵化。而这项生物讯息也同时通知它们的卵,在下一个雨季来临的时候,就是该“进行孵化的时候”。
这项生物讯息或许是一个化学反应,经由雌性三眼恐龙虾来告诉虫卵,而停止了它们的生物时钟。
它们的滞育期到底有多长?
据目前科学家的实验室研究,只要保持在干旱状态下,至少有25年之久,也就是说,一个三眼恐龙虾的卵摆上25年,您再将它丢到水里,它还是会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