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5日讯 往年秋收过后,闲下来的山里人就准备“猫冬”了。然而在绥棱林业局建兴经营所的农田里,却满地都是干活的人。
“大伙快点干啊!今年咱改得好,明年才能多增收啊!”手拿对讲机的种植大户张德良,带领着经营所职工,在收割完的黄豆地里指挥着几辆大型机械车忙着改土、整地,明年,这片70多公顷的大豆田将成为“旱改水”的水稻基地。
张德良告诉记者:“我们年年种大豆,总是重茬,产量不高。加上今年市场也不好,每公顷利润才三千元。”一席话道出了林场和职工面临的窘境。
多年来,建兴经营所受传统观念和种植技术等因素影响,种植户常年以大豆种植为主,造成土地重茬、土壤肥力下降、产量低、收益少的现状。经营所的领导看到了连年种大豆的局限性,从2011年起,借助绥棱林业局开展的转型发展再次创业活动的契机,鼓励职工调整种植结构,争做增收致富领头人。森工林区停止商业性采伐,经营所的职工冬季少了一份营林收入,向黑土地要效益成为经营所带领大伙转型的必由之路。
为给职工找到好的种植项目,建兴经营所书记、场长带领种植户赴外地考察,到省科技部门测土,向专家请教,最终敲定了寒地水稻这一种植项目。他们到黑河现场参观对比,种大豆一公顷产2500斤,纯利润3000元,而种水稻一公顷产量能达到1万多斤,利润是大豆的几倍。 “项目好不好?经济效益最有发言权。”大伙的心思活了。考察归来,张德良就和家人忙活着把家里的11公顷旱田改为水田。看着张德良的旱改水项目干的红红火火,许多打算冬季外出务工的种植户都加入到“旱改水”队伍中。“旱改水”成为该林场当下的“热词”,寄予着林场员工的致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