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日报11月16日讯 今年以来,哈尔滨市以全国文明办主任会议和全国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专题培训班精神为指导,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不断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深化内涵、丰富载体、创新形式,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逐步走向常态化,形成了“雷锋天天在冰城,冰城天天学雷锋”的高度自觉,“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时代风尚已经在我市蔚然成风。
志愿者注册数量已超过100万人
哈市学雷锋志愿者队伍与整座城市同步发展、共同前进,逐步实现了由组织发动向自觉行动的转变。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学雷锋志愿者队伍在规模数量上迅速发展,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100万,建成区人口注册率达33.8%,远远超过国家8%的测评标准。
全省志愿服务指数显示,我市注册志愿者年开展活动62227次,志愿服务时间长达3661万小时,已有411万人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动员率和参与率分别达到56%和62%,拥有共产党员、青年、环保、法律等22类2999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囊括全省六项工作指标第一名。
今年,我市开展“党员到社区报到”活动,组织广大在职党员到居住地或单位对口帮扶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截至9月末,已有67300余名党员到社区报到,占全市在职党员总数的62.5%。
志愿活动铸品牌志愿队伍成明星
我市充分发挥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感召力和示范效应,着眼于“老品牌要有新亮点,新载体要有新成效”,用心打磨志愿服务品牌,初步形成了“活动、阵地、项目、岗位”四轮驱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模式。
在活动开展上,我市注重群众参与的广泛性,“端午踏青,带上文明”等活动已形成延续多年的特色品牌;在阵地建设上,我市面向弱势群体推出“1144”志愿服务工程,建立志愿服务广场,筹建志愿服务大厦;在项目设计上,我市关注民生热点,着力推出“贴心女儿助老情”等数十个有影响力的大型公益行动;在岗位选择上,我市把“共产党员先锋岗”等工作品牌与志愿服务活动融入、结合,推出1000个优秀志愿服务窗口。
广大市民及各类先进人物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全国劳动模范李庆长共产党员志愿服务队等一大批“明星”志愿服务队,已成为引领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生力军。
打通志愿服务常态化“最后一公里”
制度建设是推动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市推出“13810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明确了志愿服务1个规范化流程,推出了3种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制定了8项志愿服务制度,提出了10条志愿服务站(队)标准,明确了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建设的标准化要求,用志愿服务制度打通志愿服务常态化“最后一公里”。
我市对志愿服务招募机制、志愿服务发布机制、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志愿者帮扶礼遇机制进行创新,畅通了志愿服务招募渠道,实现了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的有效对接,提升了志愿者服务技能。今年年底,我市还将组织市直有关部门研究讨论对优秀志愿者的嘉许回馈政策,力争出台一系列鼓励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
近年来,我市的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均对我市志愿服务工作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